华声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揪出“潜藏”在食品中的致敏原

2022-02-21 17:14 [来源:华声在线

当前,不少人对食物过敏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科普工作。作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出一份绵薄之力。

——傅玲琳 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眼神清亮、齐肩短发、做事干练……初见傅玲琳,许多人都被这位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刚中带柔的气质所吸引。

2月15日,傅玲琳获颁首届浙江省青年科技英才奖。“没想到自己会获奖,很荣幸自己能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走下领奖台、手拿获奖证书的傅玲琳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做这样的研究意义在于保障大家‘舌尖上的安全’,服务‘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就应该在产业升级和食品安全上有所贡献。”

多年来,傅玲琳及其团队成员致力于食品致敏机制的研究,并不断完善我国食品产业致敏原标签标识体系。她的团队已构建起食品原料致敏性物质高灵敏靶向评价体系,重构了致敏物质筛选平台,并发布了中国特色致敏蛋白检测技术和标准,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筛选特定益生菌,调控机体免疫反应

过敏性疾病困扰着全球超30亿的人口,被公认为全球第六大疾病。相关研究估算,在我国过敏性疾病患者数量过亿,其中半数过敏是由于食用致敏性食物引起的。食物过敏不仅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生命,给家庭、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增加沉重的负担。

“食物过敏是一种由某种食物引起的过度免疫反应,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E引发的,这种反应具有环境、个体差异性。”傅玲琳说。

人体摄入的蛋白种类成千上万,为何唯独对某些蛋白敏感?不同个体的致敏蛋白种类又为何存在差异性?

针对上述问题,多年来傅玲琳带领团队成员展开科研攻关,针对致敏蛋白的识别与致敏性,阐明抗原递呈细胞的不同成熟分化模式是识别致敏原的关键环节,创新性提出了肠道菌群介导细胞信号传递的分子致敏机制。

2015年,傅玲琳和团队成员萌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借助益生菌来调控免疫反应,从而改善我国沿海地区居民对水产品过敏的情况。他们自主构建了水产源致敏蛋白小鼠模型,同时联合美国哈佛大学黏膜免疫及生物学研究中心相关科研团队,展开临床实验研究。

“我们发现,特定益生菌不仅能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还能通过优化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纠正免疫细胞亚群的失衡问题,缓解或抑制水产品致敏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傅玲琳表示。

建立预警系统,排查乳制品致敏原

牛乳或其他天然乳制品是理想的动物性蛋白营养来源之一,其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维生素等,其中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乳清蛋白和乳球蛋白等组成。在我国,对这些蛋白过敏的人不在少数。

“我国牛乳过敏发生率很高,特别在婴幼儿和儿童群体中,牛乳是排在首位的致敏食物。”傅玲琳说,乳制品中容易致敏的蛋白质“藏”得很深,很容易躲过排查,加之部分识别技术有效率偏低,导致乳制品企业的致敏原识别能力长期难以得到提升。

她认为,只有创新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品质监控智能化技术,才能精准保障乳制品生产关键环节的安全性。

为此,傅玲琳和团队成员研制出了乳制品内源性潜在风险因素的快速甄别技术及相关传感设备,建立起可多方位识别致敏原隐匿性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如今,相关技术成果已经在国内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推广应用。

该技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有效保障了乳品安全生产、提升了致敏风险监控水平,还获得了2020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科研之余,如今傅玲琳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科学普及上。她牵头撰写了《食物过敏的奥秘》《食用水产品》等5部食品安全系列科普丛书,传播食品安全科学知识。

“当前,不少人对食物过敏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相关科普工作。作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出一份绵薄之力。”傅玲琳说。

扫码分享到微信
医院导览: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