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曼 段超 段斌
前不久,湘潭楠竹山村民76岁的谭女士,因无明显诱因腹部疼痛、便血到江南医院求诊,被诊断为结肠息肉、(乙状结肠)锯齿张腺瘤,江南医院通过医联体内绿色通道转诊专线电话,于是,将谭女士直转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求诊,免去排队挂号、重复检查费用两千多元,也省去了两至三天住院时间,直接以“结肠息肉”安排患者入院,随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马上安排手术,6月28日,谭女士治愈出院。
近年来,湘潭市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布局合理、上下联动、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医改工作机制高效有力,公立医院管理日趋规范,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群众就医负担不断减轻,深化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施“四级联动”
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
湘潭以组建全市县域紧密型医共体为主要内容,推进县乡村一体化改革,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实现有效联动。
全市4个城市医疗健康集团对接5个县域医共体,组建11个专科联盟,通过12个面向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全市所有66个基层医疗机构各与一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立长期稳固的“一对一”关系,推行专家查房、专科病房共建、专病联盟等方式,以合并、托管、合同协议等紧密型、半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将优质服务和先进管理经验引入基层医疗机构。
加强村卫生室管理与保障,建立乡村医生退出和补充机制,对每个行政村卫生室给予运行经费6000元/年/个。
强化“四化管理”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强化管理一体化,医共体通过对口支援、专家培训等,牵头单位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单位,派驻业务和管理专家提升基层医疗单位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强化质控网格化,按照疾病和专科分类,通过市县两级66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网格化质量控制。
强化服务同质化,在医联体、医共体内建立以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为重点的远程诊断平台,牵头单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即时检查、即时诊断,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同质。
强化数据信息化,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形成以医院信息系统、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为数据源,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数据仓库的应用体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切实提升,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相比2018年提高20.33%。
推进“五个流动”
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湘潭市县乡村四级区域连续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医联体、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初步实现“专家、技术、检查、服务、信息”流动。
推进“专家”流动,市级医疗健康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对接,按照医院级别和成员单位情况,分别设置“名医工作室”统一标识标牌,专家在医联体内统一排班,定期坐诊。
推进“技术”流动,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单位分别建立视频会诊中心并进行对接,医联体内成员单位实现疑难病例和外科手术病例视频会诊和操作指导,促进医疗技术有效流动。
推进“检查”流动,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单位通过远程诊断平台,医联体内成员单位心电、影像、病理检查实现有效流动。
推进“服务”流动,以终末期肾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精神障碍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六类慢性病为突破口,初步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在六种慢性疾病急慢分治中的功能定位,形成无缝对接的医疗服务网络。
推进“信息”流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实现“国-省-市-县”四级区域信息平台的纵向互联,完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卫生、疾控平台、妇幼系统”四类平台横向互通。湘潭市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主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建立,县域内就诊率90.51%,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2020年,湘潭市“通过医联体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能力”的典型经验,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点推介,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发文推荐湘潭市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智慧平台建设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经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获湖南省人民政府表彰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