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多地遭遇连日暴雨或雷雨天气,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洪涝灾害,加上夏季气温高、蚊虫孳生等因素,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鼠传疾病、虫媒传播疾病等暴发流行。
1)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以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染性强。洪涝灾害后由于卫生条件被破坏,人畜粪便、动物尸体等污染环境、蔬菜、水果或饮用水源,加上夏季气温高,食物易腐败变质更会加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戊肝、霍乱和其他肠道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2)鼠传疾病 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共同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抢救不及时易引起死亡。
钩端螺旋体病是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初期(3天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以及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中期(3~14天)还会出现器官损伤表现,如咯血、肺弥漫性出血、黄疸、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接触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等)而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
3)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后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病死率高,部分病例可留下严重后遗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蜱虫叮咬引起。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例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4)呼吸道传染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灾民集中居住,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百日咳、麻疹等。
5)“红眼病” “红眼病”在医学上称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表现为突发结膜充血,烧灼感、痒、分泌物多,视力一般不受影响。“红眼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如不及时隔离、治疗,可在一两周内造成全家、幼儿园、学校、单位的大流行,给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娄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曙光
■相关链接
灾后防病五大举措
1)勤洗手 工作结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都要洗手,洗手是控制微生物传播最重要的手段,且成本低,操作简便。有调查显示,洗手可以减少47%的腹泻、48%的严重肠道感染和59%的痢疾。
2)注意饮食卫生 洪涝灾害发生后,要加强对饮用水的消毒,喝开水,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蔬菜水果要充分洗净才能食用等。
3)搞好环境卫生 清除蚊虫孳生地,消灭苍蝇、蟑螂、老鼠等传播媒介;不要随地大小便,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要及时清理消毒;避免猪、犬、牛等家畜粪便污染环境;垃圾及时清理,洪水污染区域做好环境消毒;动物尸体及时消毒并进行深埋处理。
4)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直接接触疫水,不要在池沼或水沟中捕鱼、游泳、嬉戏,下水作业时穿长筒橡皮靴,戴胶皮手套;野外作业时穿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5)及时接种疫苗 对于甲肝、戊肝、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流行区,可在疾病流行前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感染。一旦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相关症状者,应及时就近医治,减少或避免与他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