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11日讯(通讯员 李鹏)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当“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一全球主题照进现实,株洲,这座湘江之畔的工业重镇,正以其坚实而温暖的行动,给出一份掷地有声的答卷。
近年来,在株洲市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与统筹下,作为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核心力量,株洲市三医院(株洲市精神卫生中心)不仅承担着繁重的临床诊疗任务,更通过其管理和实施的株洲市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株洲市精防办”),牵头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联结多方、从被动管理迈向主动服务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为万千市民守护着心灵的绿洲。

织网——从单点到联盟,服务体系的“立体化”构建
精神卫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打独斗难成体系。株洲市精防办负责人回忆起两年前的情景,不无感慨:“过去多是通过微信、QQ等线上方式指导,隔着冰冷的屏幕,总感觉施展不开手脚,难以精准把握基层的实际需求,仿佛总有一层无形的屏障阻隔着高效协作。”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2025年。5月15日,一个值得被株洲精神卫生事业铭记的日子——由株洲市三医院牵头,联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醴陵市精神病医院、攸县精神病医院、茶陵县精神病医院,共同成立了“株洲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这意味着,一个标准化的转诊机制、一个常态化的技术协作体系已然落地,株洲市的精神卫生服务工作也从过去的“各自为战”,历史性地迈入了“区域协同”的新阶段。
“联盟的意义,在于将市三医院的专家资源‘活水’精准引向基层,同时确保基层的疑难重症患者上转的通道更加顺畅。”该负责人介绍。通过联盟平台,株洲市三医院的资深专家可以定期到基层医院开展坐诊、查房、教学查房等活动,手把手指导基层医生提升诊疗水平;而基层医院则能将疑难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享受更专业的诊疗服务,有效避免了患者盲目就医或延误治疗的情况,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精神卫生服务。
这张“网”的经纬,还在不断延伸。在专科联盟之外,医联体建设也在同步深化。2024年,株洲市三医院管理的精防办已与攸县网岭中心卫生院、炎陵县中医医院等4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协议。进入2025年,这张网络再度外扩,又先后与株洲市人民医院等4家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持续深化分级诊疗,让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离百姓越来越近。
如今,从市级三甲医院到县级精神病院,再到乡镇卫生院,一条条清晰的服务链条正在形成,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间得到精准对接的治疗,大大提升了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

筑底——从被动到主动,患者管理的“精准化”升级
如果说服务体系是“骨架”,那么对每一位患者的精准管理则是填充其中的“血肉”。一组数据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株洲市在患者管理上的“升级”轨迹。
根据市精防办提供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19371人,而到了2025年6月30日,这个数字增长至20248人。这增长的877人,并非意味着发病率的激增,而是市三医院牵头开展的疑似患者摸排与建档工作不断深入、持续向“隐形”角落延伸、实现更广覆盖的有力证明。
数量增长的同时,管理质量更是实现了质的跨越。市精防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市患者规范管理率高达98.42%,面访率达到97.26%,体检率也达到了72.85%。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基层精防人员一次次的入户走访、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以及专业严谨的评估判断。他们用脚步丈量着每一份责任,用专业与耐心融化着隔阂的坚冰,让关怀与温暖抵达每一位患者心间。
2025年,一项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全面铺开——对天元、芦淞、荷塘、石峰四个市区内的在册重精患者开展全面面访。截至6月底,已累计面访1500人,占四区患者总数的23%。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实现100%覆盖,确保动态更新每一份管理档案,并对高危患者开展多学科会诊,极大地提升了风险防控的精准度。同时,对肇事肇祸事件的及时复盘与反馈机制,也让管理形成了有效的闭环——从源头上预防风险,从过程上把控质量,从结果上保障安全,真正实现精神卫生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与人性化。

赋能——从治疗到预防,全民素养的“普惠化”提升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其核心要义在于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在这方面,株洲市三医院通过“一条热线”的温暖守护和“两大阵地”的持续深耕,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人群。
2025年5月,株洲市全新开通了“12356”全国心理援助热线。这部热线的座机就设在市三医院内,由医院的资深心理医生团队24小时轮流值守。这不仅仅是一个号码,更是一条永不占线的“生命线”。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30日,这条开通仅一个多月的热线,已接听来电664个,并成功完成了9起心理危机干预,为无数在深夜中挣扎的灵魂,提供了一个安全、专业的情绪出口。
“两大阵地”,则聚焦于高校与社区。2024年6月27日,株洲市三医院分别与湖南工业大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本土高校签署了校医联动合作协议,共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线,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2025年,这项合作继续拓展,合作内容进一步细化,包括建立常态化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开展每月一次的联合心理讲座、选派医院精神科专家驻校坐诊、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形成学校、医院协同发力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全方位守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社区服务层面,株洲市三医院始终秉持“将健康送到家门口”的理念,通过持续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切实提升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素养。从2024年全年开展60余场活动、惠及八千余人,到2025年仅上半年就开展了80余场活动、惠及超过26000人,服务覆盖面呈几何级数增长,充分体现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蓬勃活力和居民参与度的显著提升。健康筛查、急救培训、科普讲座、减压团辅……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春雨般滋润着社区居民的心田,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也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构建了和谐健康的社区氛围。
必须提出的是,这些深入基层的服务背后,是株洲市三医院日益精细化的亚专科体系提供的强大支撑。作为株洲地区唯一一所以精神卫生专科为主的市属综合性医院,该院近年来着力打造了抑郁症中心、青少年心身康复科、睡眠医学科、中西医综合心理科、成瘾医学科等一批特色诊疗科室。无论是青少年的情绪困扰,还是成年人的睡眠障碍、抑郁心境,抑或棘手的成瘾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精准、专业的诊疗方案。这种“顶层设计”与“基层服务”的良性互动,确保了从预防、干预到治疗、康复的全链条服务得以实现。
从织密一张网,到守护一群人,再到温暖一座城。株洲市的精神卫生工作,在近几年里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深刻蜕变与质的飞跃。展望未来,正如市精防办负责人所言,深化区域精神卫生服务联盟的协同运作机制,持续优化心理援助热线的转诊流程与服务质量,全面推动精神疾病病例档案的互联互通与高效共享……每一步举措,都坚定地朝着“人人享有更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在这条守护心灵健康的康庄大道上,株洲正以铿锵有力的步伐,满怀温情地砥砺前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不懈奋斗。

生命热线:“您好,这里是12356,请讲”
“铃……”凌晨四点,设在株洲市三医院内的“12356”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办公室里,电话铃声划破了破晓前的寂静。值班的接线员候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治疗师,听到电话铃响,她迅速戴上耳机,用沉稳而温和的声音说:“您好,这里是12356,请讲。”办公室内灯光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墙上挂着时钟,指针正指向四点整,窗外的天色还是一片深邃的墨蓝,只有远处路灯投下昏黄的光晕。
电话那头,是一个带着哭腔的年轻的声音。初三学生小静(化名)不愿参加今年的中考,与家人争执后独自在外游荡,“我感觉自己像被压垮了,什么都做不好,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她的声音颤抖着,伴着时不时的啜泣声,仿佛随时都会崩溃。
候颖没有打断她,而是静静地倾听,时不时给予“嗯”“我理解”的回应。在小静情绪稍稍平复后,她开始引导:“听起来这段时间你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感觉很累,是吗?”通过共情和提问,候颖帮助小静梳理混乱的思绪,让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而非“无可救药”。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通话里,候颖教给了小静几个简单的呼吸放松技巧,并鼓励她可以跟父母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必要时也可以到三医院的青少年心身康复科来进行咨询。挂断电话时,小静的声音明显平静了许多,并承诺马上就回家,“谢谢您,医生,我觉得好多了。”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叹息,带着一丝释然。
办公室里,候颖摘下耳机,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天边已泛起一丝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热线的铃声,或许会在下一个深夜或清晨再次响起。
数读“心”网:株洲市三医院精神卫生服务一览
在册患者管理: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市在册患者20248人,在册率5.26‰
管理质量新高:规范管理率98.42%,面访率97.26%
一张联盟网络:2025年5月成立“株洲市精神卫生专科联盟”,联合1家省级医院和3家县级精神专科医院
一条生命热线:“12356”热线开通一个多月,接听来电664个,完成危机干预9起
科普惠及万家:2025年上半年,进学校、进社区开展活动80余场,惠及26000余人
便民信息栏“心”的求助通道
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56(由株洲市三医院专业团队值守,请在需要时随时拨打)
寻求专业帮助:当您或家人朋友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失眠、行为异常等问题时,请及时前往就近的医疗机构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核心服务机构:株洲市三医院(株洲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各县市区精神专科医院。
责编:王仪
一审:王仪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
0731-84329944 /
84329525
0731-84326442
t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