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5日讯(通讯员 向芳)“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清晨可见露水凝结。古人云“白露勿露身”,正是提醒我们此时应避免身体暴露,防止寒邪入侵。从中医学角度看,白露标志着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人体养生也应从“夏长”转为“秋收”,关键在于一个“收”字。
为何要“收”?秋不收,冬无所藏
中医认为,秋季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白露后气候明显干燥,容易耗伤肺阴,导致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
同时,人体阳气开始向内收敛,为冬季储备能量。若此时不知“收”,仍贪凉受寒,则易使寒邪直中体内,到冬季就可能引发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一系列问题。这就是《黄帝内经》强调“秋冬养阴”的智慧所在——秋收不足,则冬藏乏源。
如何“收”?三收之道,安然度秋
一收:收身体——保暖避寒
“白露勿露身” 是首要原则:
重点部位要保暖:尤其注意腹部、后背、关节和脚部的保暖,夜间睡眠可盖薄被,防止夜间受凉。
穿衣有讲究:不宜再赤膊露体,早晚出门建议携带一件轻薄外套。咱们长沙地区白露后仍有“秋老虎”,但切不可因日中炎热而过分贪凉。
足部暖全身温:睡前可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水中可加少许艾叶或生姜,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邪。
二收:收津液——润燥养肺
秋季燥气当令,需特别注意“收”住身体津液:
饮食以润为主:多食滋阴润燥之品,如梨、蜂蜜、芝麻、银耳、百合、山药等。
少吃辛辣刺激:减少辣椒、生姜、花椒等辛散之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秋燥。
推荐食疗方:
雪梨川贝羹:雪梨1个去核,放入川贝母3克、冰糖适量,蒸熟食用,润肺止咳效果佳。
百合银耳粥:百合15克、银耳10克、粳米适量,共煮为粥,滋阴润燥,养颜安神。
三收:收神气——安宁内敛
秋日自然界的萧瑟之景易引人忧思,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忧伤会耗伤肺气:
早卧早起: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充足睡眠,与鸡俱兴。
心态平和:可登高望远,参与舒缓活动,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练习深呼吸:每日清晨在空气清新处做深呼吸练习,有助于宣发肺气。
中医特色“收”法推荐
1.穴位按摩收阳气
按揉足三里(膝盖外侧下3寸):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之本
按压关元穴(肚脐下3寸):培肾固本,温阳益气
揉搓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引火归元,安神助眠
2.经络艾灸收元气
温和灸足三里、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温通经络、健脾益肺,增强人体卫外功能。
3.中药调理收精气
可根据个人体质,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沙参麦冬汤、玉屏风散等方剂,益气固表,滋阴润燥。
特殊人群“收”养要点
老年人:尤需注意保暖,关节部位可佩戴护膝护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儿童:脾胃娇嫩,易感外邪,应注意腹部保暖,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坚持规范治疗,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诱发旧疾。
白露时节,自然界开始进入“收”的阶段,人体也应顺应自然,收敛神气,保温防燥,为冬季的“藏”做好充分准备。如有明显不适,请及时就医咨询。
来源:长沙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责编:庞琦
一审:庞琦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0731-84329944 /
84329525
0731-84326442
t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