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4日讯(通讯员 彭倚 向维)扣好铅衣,30斤的重量又一次压在长沙市第四医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许顺驰的肩头。
那沉甸甸的分量压在身上,却从未减慢他救人的脚步——这是他与死神对抗的“铠甲”,更是他守护生命的决心。30年,数千台介入手术,许顺驰就是穿着这身“铠甲”,在血管的方寸之间为生命而战,在时光里写下了无数份滚烫的生命答卷。
导丝尽“精微” 生命“致广大”
“医生,我的腿还能保住吗?” 患者汤先生(化名)的声音里裹着绝望。因糖尿病足坏疽严重,汤先生右足底的溃烂深达骨皮质,叠加的菌血症、肺部感染、心肌损害,让多家医院断言 “只能截肢保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找到了许顺驰。
许顺驰俯身细致查体,心里逐渐勾勒出血管重建的蓝图。“我有信心给你保住脚!” 在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后,许顺驰决定为患者实施局麻下的右下肢动脉成形术。
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管常如年久失修、锈蚀堵塞的复杂管道,不仅路径迂曲,而且病变坚硬,导丝前行每一步都面临“断头路”或戳破血管的风险。许顺驰凭借指尖的超敏触觉和丰富的影像解读能力,在几乎完全闭塞的血管中精准地选择正确的路径,轻柔而坚定地前行。先进的药物涂层球囊,通过“无支架植入”的方式有效开通直达足底的血流的同时,也为血管通畅筑起长期保障。
“从没想过,一根小小的导丝就保住了我的腿,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不久后,汤先生双脚完好地走出了医院。
介入操作素有“刀尖上跳舞” 之称,既需对人体血管脉络了如指掌,能精准解读影像资料,又要精通临床专科治疗,动手能力、逻辑条理性与抗压能力缺一不可。多年来,许顺驰始终以孜孜不倦的态度打磨技艺。从动脉疾病、静脉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到肿瘤介入栓塞、消融,再到急性出血性疾病、体腔梗阻性疾病的治疗,他凭借精湛技术,一次次征服病魔,凭导丝上的真本事,赢下患者满心信赖。
巧思破僵局 “雷区”抢生机
6月15日,廖女士因急性肺栓塞导致晕厥、窒息、心搏骤停,尽管ECMO暂时稳住了生命体征,但治疗也陷入了僵局:双肺血管被血栓 “锁死”,子宫腺肌病引发的持续出血,却让溶栓治疗成了 “饮鸩止渴”—— 打通血管可能大出血,保守治疗则会窒息。这道“生死选择题”,许顺驰用“分步拆弹”策略给出了答案。
“先取血栓,再止出血!”多学科会诊室里,他的决策斩钉截铁。ECMO护航下,他带领团队通过肺动脉血栓抽吸术抽取出暗红血栓,梗阻性休克应声缓解;紧接着,又精准栓塞了出血的子宫动脉,从源头止住出血,为后续抗凝扫清障碍。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终于以“既通血管又止血”的双赢落幕。
多年来,面对复杂病例的治疗困境,许顺驰从不止步于常规方案。无论是血管狭窄的棘手难题,还是高龄患者的耐受考验,他总能沉下心来剖析症结,主动探索更优对策——不被困局绊住脚步,用创新思路为患者撬开生命希望的缝隙。
铅衣担使命 “医”心守晨昏
凌晨一点,一位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紧急被送入手术室。刚结束 8 小时手术准备回家的许顺驰,接到急诊电话迅速赶往现场。他套上铅衣冲进手术室,血管穿刺、支架植入、险情排查…… 连续几个小时的奋战,让晨曦中的他摘下口罩时,脸颊已被勒出深深的红痕。同事们说,这样的连轴转对他是常态:外地参会时折返抢救血管破裂患者,除夕夜守在手术室度过新年,暴雨夜蹚水赶来为急诊患者手术……
介入血管外科是急危重症救治的重要阵地,面对的病症多具有“发病急、进展快、风险高”的特点,突发的大出血、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稍有延误便可能危及生命。30年来,许顺驰保持着时刻在线的状态。他深知,急危重症患者的每一分钟等待都可能关乎生死,所以他始终把自己的时间“交给”患者,以 24 小时在线的坚守,为无数濒危生命筑牢“生命线”。
而30斤铅衣常一穿就是数小时,辐射风险如影随形,许顺驰从未因这份辛苦减少半分对患者的温情。面对急危患者的恐惧不安,他耐心安抚;面对家属的崩溃焦虑,他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详细讲解病情,用通俗的语言缓解他们的担忧;术后哪怕已疲惫不堪,他也会逐床查看患者生命体征,直到确认病情稳定才离开。他懂急危重症患者的生死渴望,知家属在抢救室外的揪心等待,更明白自己守着的是一条 “生死急救线”—— 每一次扛着铅衣的咬牙坚持,每一回在手术台旁的彻夜坚守,都是在急难危重的考验中,对生命最大的敬畏与最好的守护。
责编:庞琦
一审:庞琦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
0731-84329944 /
84329525
0731-84326442
t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