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28日讯 渌口区中医医院始建于1983年10月,坐落于渌口镇漉浦东路8号,栉风沐雨40余年,现已发展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他们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凝心聚力转模式、促健康、强基层,大胆探索实践,坚定不移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
机制创新实现“三突破”
体系重塑,管理格局创新突破。医院通过构建“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将两个乡镇卫生院予以整合,分设城镇院区和仙井院区,由城镇院区院长统筹负责两个院区的公卫事务,由仙井院区院长统筹负责医疗事务,形成“1个总院+2个院区+35个村卫生室”的高效管理体系,共同承担1个镇25个村(社区)7万余人民群众医疗保健服务,覆盖面积达138.56平方公里,成为区域服务人次最为集中的牵头单位。
模式转变,发展格局创新突破。为确保两个院区均能开展医疗和公卫服务,在原有公卫工作基础上新增城镇院区医疗功能,将其3-4楼改造为38张床位的老年病科,自4月18日开业以来,已接收住院人次500余人,床位使用率71%。
服务延伸,惠民格局创新突破。根据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等特点,医院在社区及敬老院开设医疗服务站(点)2个、中医阁1个,截至目前,已服务8000余人。
资源共享实现“六提升”。
人才适配度提升。根据业务需求统筹调配、柔性流动,上派14名骨干赴省市三甲医院及总院进修学习,下驻2名骨干分别担任城镇院区业务副院长及护士长;在编制总额核定的基础上,解聘37名临聘人员,减员比例超10%,实现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学科专业度提升。医院依托“医联体、专科联盟”及总院4个省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特邀省级中医教授谢雪姣、肛肠科教授袁通立、骨科教授肖学峰定期下沉坐诊、教学查房、技术指导等,助推中医治未病、肛肠科、骨科等特色专科建设,提升整体综合服务能力。
服务精准度提升。医院创新开展中医服务与公共卫生有机融合的“零距离”服务活动,以渌口区渌口镇所辖25个村(社区)群众为对象,组建两个“公卫”服务梯队。第一梯队由总院8个临床科室与两个院区组成10个医疗组,采取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等方式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及中医适宜技术,实现健康服务普及化、均等化。第二梯队由“医+护+公卫人员+村医+职能科室成员”组成17个团队127个小组,通过上门入户方式,为渌口区群众进行健康评估,重点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人群建立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随访。该活动自实施以来,受益群众超2万余人,系列宣传视频与经验稿在省市区媒体平台推出,浏览量与阅读量超30万。
信息智能化提升。医院全面覆盖国家标准化糖尿病防控中心(DPCC)项目,为35岁以上人群免费筛查糖尿病,当前筛查1.5万余人,管理500余人。全面上线新信息系统,新增40台电脑设备,并将服务器端口拓展至两院区;上线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功能,达成群众看病、缴费、开票一站式服务,智慧医院建设初显成效。
财物管控度提升。两院区财务实行报账式管理,设备、药品、耗材实行成员单位申请、牵头单位统一审批采购,采购流程、资金流动由院内部审计科与纪检员全程监督,实现成本有效控制、采购公开透明。
群众满意度提升。新增60余种中草药、20余种西药在镇村两级同用;调配一台32排CT机至仙井院区,目前,已服务1000余人;挂牌成立“五大共享中心”的区域影像、检验共享中心,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影像共享覆盖全区8个乡镇,已接收各乡镇卫生院检验4685份,CT阅片4700余人;推行中药免费配送到家服务,已服务2000余人。实现人民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少费神”享受与区级、省级同等水平医疗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7%。
传承文化彰显中医特色
基础与便民并重。全面升级中医专家门诊,特邀省级中医专家谢雪姣及其团队、省直中医医院2名外科系统主任医师(肖学峰和袁通立)定期坐诊,以及本院2名市级名医(刘日红和向国典)及其他学科专家每周坐诊,共服务1.5万余人,同比增加2911人。
推广与应用同步。抽调一名中医副主任护师负责承担全院临床科室适宜技术推广工作,指导外科、骨伤科、内一科等科室新开展扶阳罐、火龙罐、刮痧等6项中医适宜技术;运用六类15项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基础知识开展培训,目前35名村医均掌握4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两院区新增中医服务项目12项。
科普与教育齐抓。开展中医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20余场,服务8000余人;在太湖乡、漉浦广场等地开展中医夜市活动3次,服务1万余人;承办“湖南中医药文化三湘行走进株洲市渌口区”活动,服务500余人。
(一审:杨露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