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3日讯 (通讯员 熊燕 刘源)家住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酒埠江镇的老李患矽肺病多年,近日他突发胸闷、气促,到酒埠江中心卫生院就诊,被查出血氧饱和度偏低,并伴有意识模糊等症状。当天,恰逢攸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漆玲玲在该卫生院坐诊,得知老李有气胸病史,而中心卫生院缺乏设备,无法开展胸腔闭式引流术,漆玲玲通过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老李转至医共体总院攸县人民医院。经医护人员紧急救治,老李逐渐恢复意识,治疗康复后出院。
近年来,株洲市锐意改革,重塑体系,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株洲市下辖的渌口、醴陵、茶陵、炎陵、攸县5个县(市、区)建强建实1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医共体之“通”,逐步破解基层群众看病难之“痛”。
协同共治,下好医改“先手棋”
株洲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始于2019年,以醴陵市为试点,创新机制,整合医疗卫生资源,7家医院牵头成立7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市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为持续深化医改工作,2023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医改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通知》,下好医改“先手棋”。各县(市、区)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医保、人社、编办等部门,围绕医保支付制度、药品耗材带量采购、人事编制、薪酬制度等方面大胆改革,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
株洲市渌口区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的医改领导小组,实行行政管理“一盘棋”、人事管理“一家人”,将医共体成员单位人财物管理权限赋予牵头医院。牵头医院与成员单位做到优势互补、人财物统筹管理。醴陵市以“五个一体化”为抓手,打造升级版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片区医疗中心建设,醴陵市白兔潭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县域医疗次中心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单位。茶陵县按照“5+ 5+1”的指导思路,每个医共体以1所中心卫生院为重点,按地域相近原则辐射周边乡镇,打造以点带面的“片区医共体”模式。
资源下沉,练好服务“基本功”
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是株洲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
得益于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株洲市各医共体“内强筋骨、外塑形象”。各医共体牵头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和专病专科建设,积极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县级医院“治大病”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建设。
例如,株洲市渌口区级医院聘请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的30余名专家定期坐诊,带动区域重点专科建设和发展,建立基层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机制,切实赋能基层。攸县人民医院向第一批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单位酒埠江中心卫生院和新市中心卫生院,分别下派1名骨干担任业务副院长,实行医疗人才双向流动,选派业务骨干下沉基层,基层选送骨干到县医院跟班学习,提升基层医疗队伍整体素质。
醴陵市进一步丰富“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活动内涵,探索柔性引才用才办法,以打造“名医工作室”为载体,吸引省外顶级专家。今年1月至4月,醴陵市医共体牵头单位安排专家62人下沉到成员医院坐诊、查房628次,打造由2家三级医院牵头,以6个片区医疗中心为支撑、以5公里为半径的健康管理服务圈模式。
均衡布局,织好医疗“保障网”
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与智慧株洲一体推进的路上,株洲市全面普及居民电子健康卡,实现居民看病就医、经费结算和全程健康管理“一卡通”。同时,大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目前全市已完成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功能建设工作。通过信息化赋能,加快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打造县域“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打通了基层群众就医的渠道。
例如,醴陵市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内互联互通,对医疗质量、病种结构、药品耗材使用和医疗费用进行常态监管和动态分析,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群众。攸县人民医院在新市中心卫生院启动了“120”急救分站、胸痛单元、慢病管理中心以及糖尿病专科建设,着手开展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影像中心建设等工作;在酒埠江中心卫生院启动了胸痛单元和呼吸内科建设。
株洲市渌口区借助“家庭医生工作站+中医康复+佳医云平台”以及智慧化远程医疗系统,打造青龙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家庭健康服务样板,通过规范管理慢病、推动项目建设、延伸康复服务,不断探索从“被动医疗”到“主动健康”的新模式。
此外,各医共体以“一院一特色打造学科群”为目标,均衡布局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优势互补、医防融合统筹发展,使县域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可及。下一步,株洲市将继续凝聚改革合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进,确保医共体建设深层目标的实现。
(一审:谢振华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