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8日讯 (通讯员 黎婕妤)近日,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脑血管团队在导管室历经15个小时完成了10余台手术,其中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手术、一站式急诊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手术室左侧输尿管镜碎石手术,及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和颈动脉狭窄支架手术的成功开展,充分彰显了恺德在心脑血管等疾病诊疗领域多学科协作与急危重症救治的硬核实力。
上午9:00—颈动脉狭窄支架手术
撑起大脑“救命伞”
恺德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张湘辉,副主任黄贵振及刘波团队与导管室张育荣、韩志高、刘春娥、刘伟团队协作配合,为一位75岁有颅内外多血管狭窄病史的患者成功进行了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手术。
手术团队首先在病变远端释放“保护伞”,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成功地将支架植入到狭窄的颈动脉部位,解除了脑部的供血危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
上午11:00—无导线起搏器
解决“心头大患”
今年71岁总被胸闷心悸困扰,还因此晕厥摔倒的李嗲嗲(化名),终于在医院助理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刘宇团队的帮助下在导管室解决了“心头大患”。
日前,李嗲嗲在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查出患有持续性房颤。房颤不仅可能引发心绞痛、血压下降及晕厥,还可能容易形成血栓,引发脑卒中。刘宇团队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最终决定为患者植入风险相对较低的无导线起搏器。
刘宇、杨凯、秦宏及导管室团队将一枚外形酷似胶囊的无导线起搏器,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到了心脏内部,全程耗时仅3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该手术成功后,患者拥有了长期可靠的起搏支持,心脏恢复了正常跳动节奏。现已康复出院。
中午12:00—多学科联手微创护“心”
69岁汪阿姨近4个月总觉得气促不舒服,双下肢无力,血压还高,血压最高时达到150/98mmHg。由于气促得厉害,她住进了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检查出原因竟是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狭窄(重度)病关闭不全。
医院医务部启动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由医院助理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刘宇带领的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医学科等精锐力量组成的团队,综合研判并结合汪阿姨的病情,考虑到传统开胸手术对她而言风险过高,决定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为其治疗。
“TAVR手术通过微创介入的办法,从大腿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病变瓣膜位置,取代病变的瓣膜功能。”心血管外科执行主任薛湘苏介绍。
手术时,导管在毫米级血管中穿行,小心翼翼地将瓣膜输送至病变部位。当人工瓣膜精准释放在病变位置,闭塞的"心门"豁然贯通。术后,汪阿姨气促、乏力症状消失了,现已康复出院。
晚上21:00—急诊分秒必争
心外科和泌尿外科接力“闯关”
当天,从黑龙江到株洲探亲的62岁的刘先生突然下腹部疼痛,还出现了恶心、呕吐,反反复复8小时后,以为是尿路结石发作的他,前往恺德泌尿二科就诊。
当天下午4点多,刘先生入院后,立马安排了相关检查,不仅查出了左输尿段下段结石并积水,还查出体内有“不定时炸弹”— 腹主动脉瘤!瘤体不仅有50mm,还附有血栓。另外他还有髂总动脉瘤并附血栓,以及髂内动脉多发动脉瘤。此刻刘先生的腹部就如同一个危险的气球,随时可能因细微波动而发生致命性破裂,情况万分危急!
医院医务部立即统筹开启多学科联合诊疗,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导管室等专家紧急会诊。最终决定由心血管外科团队主导完成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之后由泌尿外科团队主导完成输尿管镜碎石手术,一站式解决患者问题。
经家属同意后,刘先生先在导管室接受了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手术。心血管外科执行主任薛湘苏及团队在患者大腿根部切开一个小口,将导管插入股动脉,并沿着血管将覆膜支架输送到腹主动脉瘤的位置;支架释放后,就像一把撑开的伞,将瘤体与血流隔绝,从而防止瘤体破裂,同时保持血流通畅,手术顺利完成。之后由泌尿外科中心主任张伟团队接棒,为其在全麻下进行左侧输尿管镜碎石手术。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此次心血管外科和泌尿外科一站式诊疗不仅为患者高效解决了疾病,缩短了住院时间,也代表着恺德在多学科协作方面的新突破。
这15小时的连续奋战,不仅是以患者为中心、生命至上的践行医者使命的缩影,也是多角度展示了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在多学科联合诊疗高效救治方面的硬核实力。
株洲恺德医院持续聚焦医疗技术前沿,积极开展各类心脑血管、泌尿、普外、骨伤等领域的新技术,通过规范诊疗,为不同疾病的患者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