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月14日讯 (通讯员 熊燕 刘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就医体验。近年来,株洲市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落实一系列举措,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在让乡村居民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村医队伍强技赋能
乡村医生有基层健康“守门人”之称。目前,我市有乡镇级医疗机构131家、村卫生室1530个(其中行政村卫生室996个),在岗乡村医生1806人。近年来,市卫健委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通过业务培训、技能提升、帮扶指导等举措,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自2018年以来,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组织各县市区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分别建设乡村医生临床实践基地,培养了乡村医生精准化能力提升县级师资。从2021年到2023年,市卫健委连续3年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单位举办基层在岗卫技人员职业技能竞赛。同时,组建巡回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工作;开展5年一次的乡村医生再注册;扎实推进乡村医生等级评定,多维度对乡村医生进行分级评定激励;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一系列举措使全市村医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到上级医院和卫生院脱产轮训的方式,已培训乡村医生超过2000人次,基本覆盖所有乡村医生。乡村医生临床实践基地已培养乡村医生251名。通过技能竞赛,已推荐3名优秀基层卫生人才获评市“五一劳动奖章”。目前,全市已组建市、县级巡回医疗队28支,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803人次。医共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帮扶关系,各大医院定期下派业务骨干到基层开展坐诊、“传帮带”。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率从2019年的22.79%提升到53.43%(超过“十四五”期末占比45%的目标)。醴陵市纳入全省首批试点县市区,254名村医等级已由省卫健委确认公布;测算乡村医生年度工作补贴约129.72万元,纳入醴陵市财政预算;5名一级村医已纳入编制管理。渌口区、攸县、石峰区纳入第二批省级试点,已完成复核评定519人。2025年,等级评定工作将在全市全面推开。2024年分3次公开招录了10名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渌口区1名、天元区3名、芦淞区1名、茶陵县2名、炎陵县3名),纳入编制保障。
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群众看病就医等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株洲实施了优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启动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推进行政村卫生室门诊统筹医保定点等举措,着力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让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通过优化,全市乡级基层医疗机构从2023年的138个精减至131个,村卫生室从1616个精减至1530个。一批乡镇中心卫生院遴选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醴陵市白兔潭镇中心卫生院、攸县皇图岭中心卫生院列入了省级示范项目,分别争取到省级财政支持300万元,集中力量改善就医环境、配齐诊疗设备、完善服务功能,辐射带动提升周边乡镇医疗服务水平。2023年7月25日,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卫生室医保报销全覆盖。全市996个行政村卫生室均通过村医系统实现门诊医疗和医保报销即时结算。2024年,全市通过村医系统(不包括第三方系统)门诊医疗总人次99.34万人次,门诊总费用3038.71万元,为老百姓节约1791.07万元。目前,全市形成“一乡镇一卫生院、一街道一中心”的整体布局,“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近年来,株洲多措并举做细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持续推进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助力群众获得更多健康实惠。
全市提升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新增经费重点强化老年人、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优化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工作,推行基层医疗机构“两病”规范化诊治等工作。
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提升至94元/人。全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385.31万份,老年人健康管理达42.76万人。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在逐年提高。2024年,“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购药的人数分别达到33.05万人和11.30万人,分别占管理人数的85.26%和76.51%,接受管理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
(一审:龙晓龙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