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指在未使用降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耳鸣等。大多数高血压病者无特殊症状,多在体检时才发现,高血压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年轻高血压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调查结果显示:≥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6%,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为43.3%、38.7%、12.9%。因此加强对高血压的健康管理、更新管理模式十分重要。
一、高血压发病的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高血压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环境因素:高钠低钾饮食、吸烟饮酒、叶酸缺乏、长期精神紧张或噪声环境等都与高血压发病息息相关。
3、其他因素:超重和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久坐、口服一些药物等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避免或减少以上可控危险因素,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发生。
二、得了高血压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钠盐应<5~6g,建议用定量盐勺;限制总热量,特别是油脂类食物;营养均衡,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及适当钾盐的摄入。
2.控制体重:关健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使体重指数<24kg/m2,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 维持理想体重[理想体重=身高(cm)-105]。
3.戒烟限酒、避免被动吸烟。
4.运动处方:规律锻炼或身体活动的增加有利于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联合抗阻力量练习可使收缩压降低得更为理想,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45 min最佳,运动频次每周3~5 d,最好每天进行;推荐中等强度运动降压效果最好,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跳舞等,抗阻运动有哑铃、弹力带、各种抗阻训练器械等训练。运动强度:注意监测心率,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为最大心率(220-年龄)的60%~70%为宜,如有头晕、心悸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
5.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6.规律作息,管理睡眠,不熬夜。
2、合理应用降压药物
血压为中危、低危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观察1~3个月后,血压仍然≥140/90mmHg,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时应注意:
小剂量开始,根据血压逐步调整剂量。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2级以上高血压常需联合治疗。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及意愿或承受能力,合理选择药物。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诊。服用药物一定要按医嘱按时按量服用,不可擅自突然停药或减量,以免引起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正确测量血压
1.推荐使用检测合格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
2.测量前需检查血压计的有效性,校对血压计。
3.测量血压时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血压计袖带松紧适宜。
4.血压测量应在平静时进行,静坐5分钟以上,如有运动、沐浴、吸烟、进食、情绪激动、紧张等情况,需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
5.测量频次:一般情况下,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Hg,血压未达标时,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血压1次,血压达标者,建议至少每周测量1次血压。
4、高质量血压管理
高质量血压管理是实现血压24h及长期达标,在对高血压分级、分期、、分型基础上,实现高血压个体化管理,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估24h血压、诊断高血压及长期血压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智能腕带、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进行血压测量作为全新的血压测量管理模式,使用更为便捷,突破了测量环境限制,显著增加测量次数,可早期预警高血压风险。未来,使用可穿戴设备辅助测量血压,搭载数字平台收集并分析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血压管理。
高血压可防可控,一旦发生,需及时治疗,终身管理。随着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深入,高血压会在我国成为防、控、治均达标的疾病。(作者:刘志兰/常宁市人民医院)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