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生,我家2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发热、长皮疹,又不肯吃东西,怎么回事呀?”一位母亲带着2个孩子来到珠晖区妇幼保健院儿科门急诊焦虑地问医生。医生仔细查体,发现2个孩子除了有发热,不吃东西外,口腔咽峡部长了数个疱疹,手掌、足底和臀部都有散在红色疱疹,是传染性极强的手足口病。
近期手足口病高发,儿科医生提醒,凡出现发热、感冒或呼吸道症状,或发现手足皮疹、口腔疱疹患儿,应速去医院就诊。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如EV-A71型等)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每年5-8月出现第一个流行高峰,10-12月可能出现一个次高峰。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一般为急性起病,可伴有发热,口腔粘膜有疱疹,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大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内痊愈,一般预后良好。
重症早期表现
若孩子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头疼、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易惊等,这些情况可能就是重症的表现。特别是出疹并不典型的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家长更要引起重视,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感染的手、毛巾、玩具、手绢、牙杯、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感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预防?
勤洗手:小朋友们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阶段,喜欢到处触摸来感知他(她)们感兴趣的未知世界,摸完后用手抓食物或者吃手玩,这时就会容易感染生病,因此勤洗手尤为关键。建议在饭前、便后,在外游玩回家后都要认真洗手,平时用肥皂洗手,若是怀疑接触了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使用及接触的物品后,建议使用肥皂或者快速手消毒液洗手,酒精对肠道病毒无效。
避免人群聚集:流行期间不宜带小朋友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密切接触生病的小朋友,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
勤通风、勤消毒:注意室内每天定时通风换气,勤晒衣被,小朋友常用的餐具、玩具等应经常消毒。
注意饮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注意饮食搭配,保证休息,增强自身免疫力。
关于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
最佳年龄:6月龄-5岁儿童。
免疫程序: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禁忌症:对疫苗成分过敏者、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用;发热、急性疾病期、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暂缓接种。
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硬结、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也可能会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均呈一过性,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症状较重时需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可反复感染,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宝爸宝妈们需提高预防意识,及时带宝宝接种EV71疫苗,并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审:谢振华 二审:余画 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