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17日讯(通讯员 吕荣婷 魏东东 徐琼玉)85岁的李爷爷最近总感觉头晕、手抖、下肢乏力,本来以为只是小毛病,没想到症状越来越严重,家人担心他患上帕金森,将其送到常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主治医师唐蓓初步检查后发现李爷爷可能出现了脑出血。
神经内科一区主任詹行荣:患者是慢性硬膜下出血,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接诊过很多类似的患者,他们一开始都没有重视,直到突然昏迷才被家人送到医院就诊,部分患者的大脑在就诊前就已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据了解,患者在几个月前摔了一跤,当时没有出现任何的症状,随着出血量不断增加,最终引发了头晕、手抖、下肢乏力,必须及时手术引出积血,缓解对脑组织的压迫。
完善相关检查后,詹行荣、袁柏东及手术团队为李爷爷实施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顺利清除慢性血肿,术后24小时拔管,症状逐渐好转,住院三天便已康复出院。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属于微创技术,手术仅需1-2厘米的小切口即可进行颅骨钻孔,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创伤较小,恢复期较短,有效地减轻症状等优势,目前我院常规开展该项技术,相关疾病患者术后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科普小知识
硬膜下血肿可以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则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
发病原因
一、外伤因素:
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这些外伤导致脑组织在颅内移动,进而撕破桥静脉、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等引起出血。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出血量逐渐增多,最终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二、脑萎缩与颅内压降低:
老年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这使得颅腔代偿容积增大,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颅内压降低也可能导致静脉张力增高,进而促进硬膜下血肿的形成。
三、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受伤后出血不易凝固,从而增加了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抗凝治疗会延长凝血时间,使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进而诱发硬膜下血肿。
四、血管本身的病变:
血管的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在某种诱因下可能出血,逐渐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血管的老化、硬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进而引发硬膜下血肿。
五、其他因素: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胸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先天性头颅解剖异常或脑组织结构异常,也可能导致自发性慢性硬膜下出血发生,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临床表现
一、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中间清醒期较少见,昏迷程度逐渐加深。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局灶症状如偏瘫、失语多见。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
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见于伤后1~3个月出现,如头痛、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等。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局灶性症状表现为轻偏瘫、失语等。
治疗方法
一、急性硬膜下血肿:
出血量较少,无进行性意识恶化,血肿厚度<10mm,中线移位<5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暂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二、慢性硬膜下血肿:
首选颅骨钻孔冲洗闭式引流术。对于血肿囊壁肥厚伴钙化须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