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10时55分,小旦增顺利返回病房,生命体征平稳。 姚家琦 摄
华声在线10月19日讯(通讯员 姚家琦 左超)10月17日晚上8点,从拉萨飞来的航班顺利降落在长沙黄花机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9岁藏族男孩旦增第一时间收到了来自湖南叔叔阿姨的温暖问候。19日上午,从湖南省儿童医院传来好消息,小旦增顺利接受了“补心”手术,医师通过介入手术将封堵器成功植入他心脏上的缺损处,为小旦增修复了通往健康的“心”路。
10月19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手术后的小旦增睡得很安静,他看起来比同龄人要瘦小一些,肤色是高原孩子特有的麦色。“感谢湖南的医师护士,为我的孩子治好了病。”陪在床旁的父亲欣慰地说,旦增从小就瘦,也没上过医院。直到最近他总是喊肚子疼,去拉萨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心脏上有个“洞”,才知道原来是得了心脏病。
湖南省儿童医院院长肖政辉看望小旦增。 姚家琦 摄
故事回溯到9月底。当时,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二病区主任黄瑞文教授正在拉萨参加由澳优U基金联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藏自治区红十字会共同发起的“西藏母婴营养提升公益计划”活动,在给当地村医进行专业培训时,她看到了小旦增的检查报告。凭着多年在医疗一线工作的职业敏感性和责任心,黄瑞文马上与孩子家长取得联系,把疾病的重要性做了详细沟通。为了给孩子争取更好的治疗,黄瑞文又联系到医院同事、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智教授,转达孩子的病情。在两位专家的通力协调和多方争取下,由湖南省儿童医院具体承接孩子的手术诊疗,“海普诺凯格桑花公益行”项目承担孩子的交通费,“顺丰公益基金会”资助其医保报销后的其他费用。10月17日晚,一场联动千里的爱心救助正式启动,小旦增带着社会各界的爱顺利抵达长沙。
“旦增的心脏上有一个5.17mm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长期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刀医师陈智介绍,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之比为1∶2。如果缺损范围较小,一般没有症状。一部分缺损较大的孩子刚出生时,可能会有一过性的紫绀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肺血管阻力的增高和心室顺应性的降低,患儿可能会逐渐出现疲惫、疲乏或者劳动耐量下降等表现。
10月19日上午8点,小旦增被接进手术室。在麻醉团队的通力协作下,8时50分手术正式开始。陈智身着15公斤重的铅衣,在超声的引导下,泥鳅导丝熟练地沿着置管通道,将“蘑菇伞”封堵器送达缺损部位成功封堵。“手术中,我们的团队共同克服难点,手术很成功。”陈智表示,在杜绝并发症的前提下顺利置管,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正确选择封堵部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选择大小合适的封堵器,这是手术成功的核心。这次医院给小旦增选择的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单锚房间隔封堵器,对比传统双锚封堵器,这款封堵器的左心房盘面没有锚钉,盘面非常整齐,易于术后心内膜覆盖封堵器表面,减少局部微血栓的产生。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旦增的房间隔缺损靠近左心房的顶缘,自股静脉逆行送输送系统通过病变处建立轨道时,极易出现心包填塞,操作极需谨慎,一旦发生心包填塞,孩子就可能立即死亡。
“除了这些常规的风险外,小旦增的生活环境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陈智说,小旦增生活在高原地区,对缺氧耐受程度良好,高浓度给氧反而可能造成不适,需要特别注意控制术中和术后给氧的浓度。再加上,长期慢性缺氧导致红细胞压积比平原地区患儿高,血液粘稠度高,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血栓形成。10时10分,手术顺利结束,10时55分小旦增返回病房。“孩子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如果经过严密观察无并发症发生,预计三天后小旦增就可以出院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