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7月29日讯(通讯员 张艳辉)2022年7月28日第12个“世界肝炎日”,主题是“积极预防 主动检测 规范治疗”。为此,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特提醒接种乙肝疫苗、消除降低乙肝危害。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肝脏病变为主,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发热和黄疸;或病程迁延转为慢性,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进展迅猛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另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一、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血液,造成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
(一)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和新生儿。
(二)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甚至不消毒而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牙钻、纹身针等器具;与乙肝病人或携带者就餐时,如果同时口腔内有破损出血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感染。
(三)性传播: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导致感染乙肝。
二、慢性乙肝往往导致肝硬化、肝癌!
感染乙肝病毒时年龄越小,转化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风险越高。在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有2%-10%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发展为肝细胞癌,最终导致死亡!我国肝硬化患者中,50%-60%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肝细胞癌中,80%-90%与乙肝病毒慢性化感染有关。
(通讯员供图)
三、我国慢性乙肝携带群体庞大,病毒传染防不胜防
据现有调查数据估计,我国慢性乙肝携带者约为7000万人(流行率在5-6%左右),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为2000-3000万,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死亡人数约30万人。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数据得知,中国每年有超过12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产生,其中近80%的病例为乙型肝炎。目前,乙肝仍然是影响中国老百姓肝脏健康的主要杀手!
(通讯员供图)
四、接种疫苗,预防乙肝
乙肝病毒的传染性是艾滋病病毒的50-100倍。80%-9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与慢性乙肝感染有关。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自2002年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
建议健康查体时检测一次乙肝表面抗体,已有抗体的要隔几年再检测一次,发现没有抗体或抗体弱的人,特别是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接种时未完成3剂次全程接种的、接种后没有产生抗体的、接种时间较长,个体体质原因抗体衰减或消失的,都要进行补种。乙肝患者/携带者不用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感染高危人群每年都到医院验血检测一次乙肝表面抗体,若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家庭成员;
2.医务人员;
3.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4.经常接触或暴露血液人员;
5.职业易发生外伤者;
6.需要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7.器官移植患者;
8.多性伴侣者;
9.免疫功能低下者。
五、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有10μg、20μg和60μg三种剂型:
1.10μg乙肝疫苗:1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接种(酿酒酵母),0月、1月、6月接种3剂次;
2.20μg乙肝疫苗:16岁及以上成人人群,0月、1月、6月接种3剂次;
3.60μg乙肝疫苗。传统乙肝疫苗容易漏针,全程接种时间长,接种后可能低应答或无应答,16岁及以上人群可以选择接种60μg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只需2针,2针间隔4周以上,在1—2月内即可完成全程接种,可以快速获得免疫。
2019年版《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建议,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不产生抗体)的成人,应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 60μg或3针20μ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人群接种2针60μg免疫效果显著。
主动筛查乙肝抗体,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给孩子、亲人和爱人一个“肝”净、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