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9月23日讯(通讯员 齐慧)提起白血病,许多人脑海中第一时间闪过就是“不治之症” “化疗 ”“骨髓移植”等字眼。其实,在白血病家族,有一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俗称“慢粒”),或许你对它的名字不甚熟悉,但说起电影《我不是药神》你可能就会有一定了解。影片讲述的就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故事。而这种病,可以说是“幸运”的白血病。
什么是“慢粒”?
“慢粒”即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约占白血病患者总数的15%。中国“慢粒”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中位发病年龄为45~50岁。
其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
“慢粒”有哪些症状?
“慢粒”起病可以用“悄悄来袭”形容,大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乏力,或上腹部闷胀感。患者往往是在体检血常规时发现白细胞升高、脾脏增大而到血液科就诊。
“慢粒”如何治疗?
“慢粒”是一种特殊的白血病,它与其他类型白血病不同,不需要经历痛苦化疗,只需规律靶向药物便可有效控制病情,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如今已悄然转变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治疗慢粒白血病最经典的靶向药物是伊马替尼,也就是电影中的“神药”仿制药“格列宁”的原型,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神药”伊马替尼神在哪里?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这类药物正好像打靶一样非常准确地抑制了这个肿瘤特有的发病信号通路,所以能很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达到治疗目的,效果非常显著。就像电影里看到的,慢性期慢粒病人单用靶向药物就能救活了。
二十年来,随着更好新药如二代TKI(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氟马替尼)、三代TKI(奥雷巴替尼)的问世以及医保政策的落地,我国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吃得起药、治得起病。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从致死性疾病变成可控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压一样每天坚持吃药就能正常生活的慢性病。
只要我们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且科学、规范、定期、全程复查监测,病人就能重回自我、重回社会,不影响结婚生育、不影响生活质量。更好的消息是,只要按要求坚持治疗、坚持监测、坚持复查,有些病人甚至有可能达到停药的愿望目标。
请关注慢粒患者,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工作、社会,重新回归和享受正常的社会生活。让我们一同走进慢粒患者的世界,共同见证他们的勇敢和生命的不屈,感受那份“与幸福‘慢’舞,向新生而行”的温暖与力量。
(一审:夏博 二审:邓望军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