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6月22日讯(通讯员 贺玲玲 李茜)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炎热初始,典型的气候特征是高温,潮湿。高温桑拿的气候环境对人体也是一大考验,那么夏至怎样养生才能平安度夏呢?长沙市第四医院中医科专家建议:
一、调心养神度炎夏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此时养生要顺应自然阴阳交替之势,注意保护阳气。中医认为,夏至与心气相通,因为夏季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损的就是心气,因而中医有“春养肝,夏调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四季养生学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因此此时要注意清心火、养心神,日常静心凝神,切忌懈怠厌倦,恼怒忧郁。
二、防暑避湿勿贪凉
《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自然界具有炎热、升散特性的火热外邪就是暑邪,暑邪容易夹湿夹热。由于夏至处于少阴君火和太阴湿土的交界,热与湿并存,“热”容易 避,“湿”却不容易避。大家在吹空调、吃冷饮的同时,会加重脾胃的“湿”气 。长此以往,会感觉头昏头沉、肢体倦怠、纳呆、恶心、便溏,有的人甚至会经常发低热,这就是中了“暑湿”。因此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也要避免进食过多的寒凉食物,忌冷水冲头、淋浴。
三、暑热伤津顾阴液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因此外出时应采取防晒措施,如打伞、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等,随身要备有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而且要及时饮水,可适量多饮淡盐开水、绿豆汤,以补充身体缺失的水分,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
四、中医养生特色
“夏至一阴生”,从夏至节气开始阳气增长速度逐渐放缓,阴气増长势头逐渐增强,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注意保护阳气,维持气机的畅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至是扶阳祛寒的好时机,中医特色治疗在这一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脐部综合灸疗法:
它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通过艾火的纯阳热力,透入肌肤,刺激肚脐周围的经络和穴位,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进而调整人体内部机能。这种疗法被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现代绿色养生方法。
拔罐疗法:
节气养生重在防暑、防湿,拔罐可以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具有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加快新陈代谢。在芒种时节,刮痧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湿气和毒素,缓解因湿热引起的身体不适。
夏至“治未病”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生活起居和节气中医疗法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调养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一审:蒋宇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