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中,经常有些特应性皮炎的患者来就诊,多数为儿童,部分为老年人,还有些成年人。那么,何谓特应性皮炎?一般人都可能比较陌生,但说到湿疹,则广为人知,特应性皮炎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湿疹。医学中指的特应性,通俗的解释就是过敏性。特应性皮炎,即具有遗传过敏体质的湿疹。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很顽固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出现多形性皮疹伴有剧烈瘙痒,痒得人坐立不安,到了晚上可能折腾得人无法睡觉,患者常常会剧烈搔抓,抓烂后可能造成溃烂,有些老年朋友的特应性皮炎可能更顽固。
这种疾病发病时如果及时治疗,炎症容易消除,但由于患者本身的过敏性体质,往往很容易反复,比一般的湿疹需要更多的关注。
特应性皮炎外因决定要“忌口”
特应性皮炎是因过敏性体质造成的,是不是无法避免反复发作了?我们认为,只要采取有效措施,还是可以做到极大地减少复发。
造成特应性皮炎的根源主要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为自身过敏体质,有家族遗传背景。患者除了患有特应性皮炎,还可合并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等其他系统的过敏性疾病。父母有一方为过敏体质都可能遗传给后代。
外因为环境和饮食因素,部分患者中存在食物过敏。可能诱发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鸡蛋、各种海鲜、贝壳类、坚果类以及小麦、大豆、花生、芒果、桃子、草莓等。
过敏体质的人们,如果避免接触过敏原,就有可能减少特应性皮炎的复发。因此,要预防和减轻这种皮肤病的折磨,关键要在外因上下功夫。治疗和预防特应性皮炎,要坚持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里的护理主要指家庭护理,除了环境因素,特别要注意饮食问题,患者要注意科学“忌口”才有利于控制疾病。
“忌口”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
如何忌口,一定要防止走向两个极端。不能不忌口,也不能盲目忌口。
第一个极端是不注重“忌口”。一些患者被确诊后,我们劝他们要“忌口”,可却不当回事。有位商界人士长期喝酒抽烟,确诊特应性皮炎后“忌”了一段时间,但是“为了应酬”,又忍不住喝上抽上了,结果发病非常厉害,只能住院治疗。
第二个极端是盲目地“忌口”。湿疹是近些年来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一些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患病后,为了避免受皮肤奇痒之苦,长期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肉类奶类蛋禽不吃,面粉、韭菜、葱姜蒜都不吃,每天就是吃点青菜和米饭。结果不仅皮肤瘙痒没有缓解,体质也变得很虚弱,各种疾病缠身。有些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小孩,因为皮肤过敏,家长就不敢给他们喝牛奶吃鸡蛋,造成营养不良,个子长不高,还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科学精准地把握好“忌口”
如何做到“忌口”不走向极端?关键科学精准把握好度。
“究竟要怎么吃”?是患者最关心的话题。传统医学所说的“发物”,很多老百姓耳熟能详,很多患者在门诊都会问到医生,“忌口”是不是要忌“发物”?
几千年来,中华医学对哪些食物对疾病容易产生副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发物”和“忌口”的理念,丰富了伟大的中医宝库。然而,囿于时代条件的限制,我国传统中医虽然认定了大量需要“忌口”的“发物”种类,但缺乏精准的细化。每个人的个体存在差异,过敏原也不尽相同,传统医学很难一对一地对每个人应该如何“忌口”做出精准判断。因此,不少人患上了特应性皮炎后,才出现了“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现象,凡可能引起皮肤瘙痒的“发物”一律避免食用,盲目性较大,致使一些不必“忌口”食物也不敢吃,直接导致营养不良。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忌口”的研究正迈入了精准阶段。对于复发次数多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可以坚持写食物日记, 仔细记录一日三餐饮食,并录特应性皮炎每次发病的时间,由此便于合理地分析食物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的关系。另外,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我们明确过敏原,其中食物组过敏原包括20余种食物比如牛奶、鸡蛋、多种海鲜、牛羊肉、还有可能引起过敏的水果和坚果类食物。如果检测出患者体内存在针对某种食物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可以让患者规避该食物4到6周,观察皮疹改善情况,必要时做食物激发实验,以进一步明确过敏的食物。
明确好食物过敏原,医生便可以指导特应性皮炎患者“对症忌口”,不食那些明确能引起自身过敏的“发物”。至于不过敏的“发物”,完全可以大胆食用。一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的老人家,正是通过精确锁定过敏原,扩大了食品结构,加强了营养,增强了体质。
此外,需要普及两点科学知识——
一是“忌口”有阶段性,5岁前主要为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花生等。5岁以上则主要为坚果、贝壳类和鱼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胃肠道功能的完善,食物过敏呈下降趋势。家长要有这个理念,切不可“刻舟求剑”,误以为孩子的“发物”一成不变。
二是烟酒这些“发物”,能戒就戒,因为烟酒不仅可以诱导特应性皮炎加重,而且还容易诱发其它疾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教授、副主任 李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