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4月16日讯(通讯员
齐晓科)“真的很感谢你们,让我重获‘心’生!”4月11日,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护士站前,经历完体外循环手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姜女士在出院前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道。
身体亮“红灯”,原是心脏瓣膜病变
家住宁乡的姜女士因“反复胸闷、心悸3年,近期1月症状加重”,在当地医院以“冠心病”治疗后效果不佳,隧来到医院心血管内科寻求进一步诊治。
经检查,心血管内科专家诊断其为:“心脏瓣膜病变,心脏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心胸外科齐晓科博士会诊后建议转入心胸外科继续治疗。
长沙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黎明介绍,人的心脏上共有四个瓣膜,分别是主动脉瓣、二尖瓣、肺动脉瓣和三尖瓣。瓣膜主要功能是维持血液在心脏内的单向流动,类似于水泵的“阀门”。
心脏瓣膜发生病变会导致血液流动受影响,心脏功能也会因此而出现问题。当瓣膜狭窄时,“阀门”打不开,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当瓣膜返流时,“阀门”则关不严,出现心内血液倒流。心脏瓣膜病变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
多学科会诊,共商诊疗方案
心脏手术一直以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著称,除了要求医生要具有精湛的技术,还需要手术各个环节涉及科室和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
为做好充足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项准备,3月28日,医院组织MDT多学科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对患者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案,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置预案等进行详细讨论,同时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决定为患者在体外循环技术下开展“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
据悉,心脏手术过程中,需要人为地让心脏停止跳动,切开心脏,才能将心腔内部病变的瓣膜置换成人工瓣膜。而体外循环术能够暂时替代人体心脏和肺功能的技术,能够模拟心脏搏动,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角落,确保身体器官的正常运作。
手术团队默契配合,患者重获“心”生
3月30日上午9:00,由心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输血科、超声科等科室组成的体外循环手术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术中,医生通过TEE食道超声评估患者心脏情况,进一步坚定了在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型的基础上,为其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的决心,在纠正房颤的同时显著降低心源性栓塞的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
在手术团队密切配合下,下午13:40,手术圆满完成,患者心律立即由房颤转变为窦性心律。
术后第一天,在重症监护团队的精心医治下患者撤除呼吸机,第三天转回普通病房,七天后患者胸闷、心悸的症状完全消失,顺利康复出院。
健康科普·你问我答
1.心脏瓣膜病变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是风湿热,在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主要累及关节、心脏、皮肤。案例中的姜女士便是如此,齐晓科博士在详细询问了其病史后发现,姜女士在年轻时经常出现膝、踝关节的疼痛,天气改变时更为明显,中老年后出现心脏瓣膜的病变,非常符合风湿热“舔过关节、咬住心脏”的特点。
2.体外循环术适用于哪些领域?
目前我国体外循环技术主要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心病手术、冠脉搭桥、大血管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弓置换术、胸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同时为心内科介入手术、B型夹层支架植入术、TAVI、经心尖的瓣膜置换等手术保驾护航。
3.体外循环术有什么优缺点?
体外循环的优点众多。一方面,它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另一方面能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然而,体外循环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可能会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血液凝固、炎症反应等。但技术精湛的医生通过严格的监测和精心的操作可降低一定风险。
(一审:田镇圆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