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癌症患者放化疗后出现毒副反应?中医针灸可缓解

2024-04-14 10:01 [来源:华声在线

恶性肿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对肿瘤患者而言,放疗及化疗是除手术切除外最常见的治疗方法。通过高能放射线或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进而有效的控制肿瘤的发展。

然而,利用放化疗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人体内的正常细胞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现代临床治疗中,放化疗带来的诸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射性皮炎、神经毒性等毒副反应,是大部分肿瘤患者的常见问题,且严重影响了患者后续的治疗及恢复。

所以,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或者减轻放化疗的各种毒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是现代肿瘤临床治疗中的重要问题。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用“砭石”砭刺人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完善发展,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也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历史悠久。

在进入现代化新世纪后,针灸和现代医学理论及技术相结合,不仅延伸出了电针、穴位注射等新型针灸方式,同时也挖掘出了更多针灸在现代临床治疗中的独特作用。例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偏头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都可通过针灸治疗得到较好的疗效。而这,也为我们对如何减轻放化疗后患者的毒副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我国在利用针灸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初步进展。

其一,抑制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是多数化疗患者常见的毒副反应。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奥美拉唑等治疗化疗导致的胃肠道反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益正气、理气降逆、通经活络等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可有效减轻化疗药物导致的胃黏膜损害,保护胃肠组织,抑制胃肠道反应。此外,温针灸对减轻术后伤口疼痛、促进肛门排气也有较好的疗效。

其二,减轻骨髓抑制。化疗过程中可引起骨髓抑制,由骨髓抑制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症, 是恶性肿瘤放化疗中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出现该反应的患者多表现为乏力、发热、头晕等不适。针灸在减轻骨髓抑制, 提升白细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三,缓解周围神经损害。针灸可治疗大部分化疗药物引发的周围神经炎,主要是通过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炎的恢复。研究表明,针刺配合通痹汤内服外洗治疗可有效缓解化疗方案中含草酸铂或紫杉醇后出现的周围神经毒性反应;选取特殊穴位进行温针灸治疗也可使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明显降低。

其四,改善顽固发热症状。有些化疗方案的化疗药物常可引起发热,发热后增加身体消耗,发热出汗后又可引起尿少而加重肾脏负担以及水液代谢紊乱等,对晚期的肿瘤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有研究表明,应用荣穴和大椎、曲池、合谷等穴,针用泻法,对比消炎痛栓剂,虽然针刺退热病人退热起效时间较长,但在治疗退热中出汗情况方面明显优于消炎痛栓剂治疗。

中国针灸治疗内容丰富,种类和手法多样,如针法有皮肤针、火针,灸法有温针灸、隔物灸等。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发展后,其又有了进一步扩展,如电针、穴位注射、穴位电脉冲。

不同针灸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其对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作用效果也有差异。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针刺和艾灸治疗, 穴位注射的运用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穴位埋线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

而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可以对其进行综合应用、针药结合。例如结合耳穴疗法、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方法;取穴一般以足三里、神阙、大椎、气海、三阴交等扶正穴位为主。有临床研究表明, 针灸不仅可以提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改善骨髓抑制, 减轻消化道症状, 还能减轻癌性疼痛,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另外,针灸具有疗效佳、价格廉、易操作、患者依从性好、无毒副反应等优点,这使其在广大肿瘤患者间更具推广性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针灸在减轻肿瘤患者放化疗的各种毒副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尤其对于部分肝肾功能不全、体质较差、不能耐受药物的病人,可能成为其更合适的治疗手段。

(来源: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二区 主任医师 李阳;湖南中医药大学  贾玉梅)

(一审:谢振华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医院导览: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