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大多数直肠肿瘤由肠息肉转变而来 忽视筛查当心“惹癌上身”

2024-04-12 15:46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4月12日讯(通讯员 肖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体检的普及,肠镜检查已逐渐成为体检常规项目,“肠息肉”是肠镜检查中最容易检出的肠道病变之一,目前研究认为,80%至95%的结直肠恶性肿瘤是由“肠息肉”引起,肠息肉在各种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因素刺激下,可能出现恶变倾向并最终导致癌变。因此,“肠息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勿因忽视而“惹癌上身”。

什么是“肠息肉”呢?

从医学角度上来讲,“肠息肉”并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个形态学的描述,泛指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就像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肠息肉可以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大多数的息肉位于大肠。有的人为单发肠息肉,也有的人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几十甚至上百个大小不等的息肉。随着息肉不断增长,其癌变风险也逐步升高。

得了“肠息肉”一定会得癌症吗?

肠息肉与肠癌并不能一概而论,但绝大部分的大肠癌是由肠息肉逐渐演变而来。“肠息肉”早期并无显著症状,绝大部分患者如果不进行定期行肠镜检查可能根本无法发现。

当息肉增殖至一定体积时,也仅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可能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解黑便、间歇性腹部隐痛等非典型的症状,极其容易被病人忽视。从息肉发展到癌大约需要5至15年的时间。

肠息肉就像是肠癌的种子,但并非所有的肠息肉都会癌变。临床上大体可以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

1.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这种类型的息肉通常不会癌变。

2.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传统型锯齿状腺瘤等,属于癌前病变,都有癌变的可能。而家族性息肉病更为危险,40岁前的癌变率几乎100%。

到40岁左右,大约10%至30%的人会长肠息肉。因此临床医师建议,对于45岁以上健康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最好做一次肠镜筛查。如果是高风险人群(即有以下任意1条者即是),筛查起始年龄应提早到40岁:

1.大便潜血阳性;

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3.既往有肠道腺瘤史;

4.有癌症史;

5.排便习惯的改变;

6.符合以下任意两条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炎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炎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低热、消瘦、贫血等)。

如何预防肠息的发生?

肠息肉的发生可能与感染、年龄、饮食、超重、肥胖、吸烟、遗传因素等有关,是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综合影响而出现的。下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1.调整饮食结构:注意控制体重,减少红肉、高脂肪、高蛋白及油炸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合理搭配饮食,确保营养丰富均衡。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加强运动,增强体质,避免久坐不动,不熬夜,排便规律,保持大便通畅。

3.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对于肠道的慢性炎症应积极治疗,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减少菌群失调的发生。

4.有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40岁后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尽早发现、治疗息肉。

在肠镜检查中如果发现肠息肉,医生一般会鼓励积极处理,建议尽早切除。具体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肠息肉”重在定期肠镜检查,早期发现并早期切除,这类患者一般效果较好,后续仅需定期复查肠镜即可。但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或者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具有癌变倾向的患者而言,请勿惊慌,可前往专业的医院咨询临床医师,并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规范的治疗,切勿因恐慌和拖延耽误病情。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扫码分享到微信
医院导览: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