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18日讯(通讯员
肖豪)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登山踏青的好时节。然而,春季气候多变,山路湿滑,加之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稍有不慎便易发生运动损伤,其中踝关节扭伤最为常见。
一次扭伤引发的连锁反应
户外爱好者小李周末与好友登山,下山时因踩到松动石块,脚下一滑,只听得“咔嚓”一声,右脚踝骤然扭伤,剧痛难忍无法站立。小李赶紧用手按揉了肿胀处,于是紧急下山了,但到家后脚踝却越来越肿,于是赶忙到长沙市第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康复治疗如何打破“静养误区”,重塑运动生命力
1、崴脚非小事,隐患或伴随终身
踝关节扭伤(俗称“崴脚”)是运动损伤“头号杀手”,但90%的人低估其危害!数据显示,每日每万人中即有1例踝关节扭伤,其中40%因处理不当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
医学解析:踝关节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及肌肉群共同维系。急性扭伤可致韧带部分撕裂甚至断裂(Ⅰ-Ⅲ级损伤)。若处理不当,30%患者将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表现为反复扭伤、疼痛僵硬,甚至引发膝、髋关节代偿性损伤。
2、摒弃“静养”误区,科学康复四阶段
“冰敷几天,卧床休息”是多数人崴脚后的选择,但现代康复医学发现:过度静养会导致肌肉萎缩、本体感觉退化,反而延长恢复周期!科学处理黄金四步:
急性期(0-72小时):遵循POLICE原则(保护Protect、适度负重Optimal Loading、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
亚急性期(3天-2周):此时是康复治疗介入的关键期!通过超声波、冲击波消炎,配合关节松动术恢复活动度;
功能重塑期(2-6周):强化踝周肌肉(提踵、弹力带抗阻),重建本体感觉(平衡垫训练);
回归运动期(6周后):通过动态稳定性测试后逐步恢复运动,辅以护踝或肌贴防护预防二次损伤。
3、康复“黑科技”助力踝关节重获新生
恢复期重建(3-14天)
关节活动训练:脚趾空中书写字母、踝泵运动(每分钟15次屈伸);
物理治疗:如干扰电疗法消深层肿胀;微波热疗增加胶原延展性。
强化期升级(伤后2-6周)
力量训练:如进行弹力带四向抗阻、提踵训练、平衡板动态训练;
功能进阶:如单腿闭眼站立训练(从10秒起逐步延至2分钟)、八字绕桩、水下跑台步态调整;
高科技护航:如肌效贴淋巴引流贴法、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疼痛、3D步态分析矫正异常;
传统中医助力:如采用针灸(丘墟、解溪等穴位)调节局部气血,循经推拿配合关节松动术,恢复关节间隙。
4、预防优先:为踝关节构筑“隐形铠甲”
踝关节是身体的“地基”,一次科学康复可终身受益。莫让崴脚成“定时炸弹”——掌握现代康复技术,方能无惧运动损伤!
(一审:杨露 二审:李昆励 三审: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