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脑瘫就是傻子?这种误解你有吗?

2025-03-17 17:36 [通讯员:陈萍]

华声在线3月17日讯(通讯员 陈萍)随着电影《小小的我》的热映,"脑瘫"这一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影片中一句掷地有声的台词"脑瘫不是傻子",不仅道出了脑瘫患者的真实处境,更唤起了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理解和关注。

什么是脑瘫?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一组由于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在发育过程中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综合征。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脑部发育的关键期,包括产前、围产期或产后早期阶段。脑瘫的核心临床特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行为等多方面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并发癫痫。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脑瘫并不等同于智力障碍!

据统计,我国脑瘫患者总数已超过600万,其中0-6岁患儿接近200万。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家长对疾病认知不足和诊疗延误,导致42%-45%的脑瘫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一现状凸显了早期诊断和系统康复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婴幼儿的康复训练刻不容缓!

脑瘫的早期筛查很重要

早期筛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新生儿的行为和运动能力,如是否有异常的肌张力、反射异常或运动发育迟缓等、来初步评估是否存在脑瘫的风险。

2.神经发育评估:由专业医生通过对新生儿的反射、肌张力、运动协调能力等进行评估,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否正常。

3.脑电图(EEG)检查:通过记录大脑的电活动来评估大脑的功能和发育情况,有助于发现大脑的异常放电。

4.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提供大脑结构的详细图像,帮助检测是否存在脑部损伤或异常。

5.基因检测: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脑瘫,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定病因,尤其是某些基因突变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脑瘫的发生。

重要提示:上述筛查方法仅用于初步评估,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若发现发育异常迹象,建议及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系统评估。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脑瘫的康复治疗

脑瘫的康复治疗涉及多种方法,旨在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包括运动治疗、按摩、牵引等,可以帮助脑瘫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协调能力、减轻肌肉痉挛等。

2.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手工艺训练、职业训练等,帮助脑瘫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3.语言治疗:针对语言障碍的脑瘫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吞咽训练等,帮助他们恢复语言能力。

4.心理治疗:帮助脑瘫患者及其家属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5.矫形器治疗:根据患者的需要,制作合适的矫形器,帮助改善肢体畸形,提高运动能力。

康复的最佳时间是在患者的早期,即出生后的前几年。在这个阶段,大脑的可塑性较高,通过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恢复。同时,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个性化治疗、综合性治疗、长期治疗、家庭参与以及预防并发症。

这些治疗方法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坚持,以及家庭的支持和参与,对脑瘫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家长可以学习一些康复训练方法,帮助患者进行日常训练。

(一审:夏博 二审:李昆励 三审:石伟)

扫码分享到微信
医院导览: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