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2月7日讯(通讯员
王鹏程)近日,26岁的孕妈妈刘女士在产检时发现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内心较为紧张,致电检验科咨询。那么,抗凝血酶Ⅲ是什么呢?抗凝血酶Ⅲ的在人体内有哪些功能?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是怎么回事,是身体发出的什么信号呢?今天,长沙市第一医院检验科专家带你来聊一聊这项检查报告该如何解读。
什么是抗凝血酶Ⅲ?
什么是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Ⅲ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凝血酶,顾名思义,就是促进血液凝固的酶。那么,抗凝血酶因子,也就是可以对抗血液凝固的物质。抗凝血酶共有四型,化验结果一般参考抗凝血酶Ⅲ型(一般称抗凝血酶Ⅲ)就行。因为其他三型的抗凝血酶因子抗凝活性过低,没有什么临床意义。抗凝血酶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天然抗凝剂,约占人体血浆抗凝活性的60-80%。新生儿、妊娠后期妇女、老年人抗凝血酶Ⅲ活性较低,导致血液倾向于凝固,更容易发生血栓。除抗凝活性外,抗凝血酶Ⅲ还具有抗炎活性、抗肿瘤活性以及广泛的抗病毒潜能。
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用什么方法?
发色底物法对抗凝血酶Ⅲ有高度特异性,可用于抗凝血酶Ⅲ活性定量检测,是临床实验室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肝素等抗凝药物的使用会影响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的准确性,在使用抗凝药物之前采血送检才是正确的。
抗凝血酶Ⅲ活性检测异常结果怎样解读?
抗凝血酶Ⅲ活性升高较少见,检测异常结果以活性降低为主,表现为抗凝血酶缺乏症。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两种。一种是遗传性的,这种比较罕见,分两型。Ⅰ型就是抗凝血酶Ⅲ在血浆里的水平变低了;Ⅱ型是抗凝血酶Ⅲ这个分子本身有缺陷了,不过它是功能性的;还有一种是获得性的,这种比遗传性的更常见。可能是因为抗凝血酶Ⅲ合成得少了、消耗得多了,或者功能受损了,也有可能是吃了某些药引起的。
比如说,身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脂质过氧化物变多,或者得了高脂蛋白血症的时候,抗凝血酶Ⅲ的水平就会降低。还有哦,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患者,他们体内的抗凝血酶Ⅲ水平会明显降低,这是因为合成变少了,还可能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些情况。另外,肾病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也会导致抗凝血酶缺乏症,主要是丢失太多了。
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了该怎么办?
发现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无需惊慌,可以向临床医生寻求帮助。原发性抗凝血酶缺乏症通常需要进行长期抗凝等血栓预防措施;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症通常在原发疾病治愈后恢复正常,也可在原发疾病治疗过程中采取抗凝或补充抗凝血酶Ⅲ等措施。
人体的血液是体内众多物质的交流运输体系,血液内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组成了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因子间的动态平衡对保障人体正常的出凝血状态非常重要。抗凝血酶Ⅲ是人体抗凝系统的中坚力量,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的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更高。检验科副主任黄维亮提醒大家,血栓性疾病涉及面广,累及的器官多,几乎临床各科都有许多疾病与之相关,发生部位可遍及脑、心、肝、脾、肺、肾、四肢与皮肤等。广大市民在就医或诊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也应重视各种病因可能导致的抗凝血酶Ⅲ缺乏,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