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1月6日讯(通讯员 周苏芳)“人老了,吃饭慢一点、喝水呛一下、说话有点含糊,不是很正常吗?”生活中,不少人对中老年人的这类表现习以为常。
长沙市第四医院康复理疗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成国华提醒大家:频繁出现喝水呛咳、进食费力、声音变得浑浊、说话不清楚,可能是“吞咽障碍”与“言语障碍”发出的健康警报。
别轻视!吞咽与言语障碍藏着大风险。
很多人误以为 “吞咽慢、说话含糊” 不影响生活,却不知这些症状背后的危害远超想象:
健康危机:
1.营养不良和脱水:因害怕呛咳而主动减少进食、饮水,造成营养成分和水摄入不足。
2.吸入性肺炎:食物或液体误吸进入气管和肺部,可引发肺部严重感染。
3.窒息风险:吞咽功能严重受损时,可能出现食物或液体堵塞气道,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心理困境:
有吞咽障碍的人,会因担心在餐桌上“出丑”(如呛咳、漏食),逐渐不愿参与家庭聚餐或社交饭局,慢慢陷入社交隔离,还可能伴随焦虑情绪。
言语障碍(失语症、构音障碍)会让曾经健谈的长者“说不出、听不懂”,从而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孤独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吞咽障碍和言语障碍关系密切,它们可能存在共同的病因,且相互影响。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像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脑外伤、帕金森病等,可能损伤与吞咽和言语相关的神经通路,从而导致两种功能障碍同时出现。吞咽障碍和言语障碍还会相互影响,吞咽障碍者长期只进食糊状物,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可能导致出现言语含糊等问题;而言语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舌运动障碍,会影响吞咽功能。
自查!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成国华提醒,若发现家人或朋友有以下表现,千万别拖延,及时就医是关键:
1.吃饭、喝水时频繁呛咳;
2.每餐进食时间过长(超过1小时);
3.饭后声音变得浑浊,像含了口水;
4.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或拒绝吃饭、喝水;
5.说话变得含糊不清、找词困难;
6.流口水增多,饭后口腔食物残留多。
科学干预!让“吞咽”“说话”回归正常
面对吞咽与言语障碍,并非无计可施,通过“评估 + 针对性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摆脱困扰:
精准评估,找准根源
医生会通过临床评估、VFSS(视频荧光吞咽造影)、VESS(内镜吞咽功能检查)等专业手段,全面排查吞咽问题的根源,也会通过特定的量表,评估言语障碍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如ALS)、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言语治疗师的评估一定是言语和吞咽并重的。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言语障碍,必须对其进行详细的吞咽功能评估,因为吞咽障碍可能更隐蔽,但后果(如吸入性肺炎)可能更可怕。
定制训练,改善功能
针对吞咽障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口唇舌颊等肌肉的力量训练、口腔器官感觉训练和协调性训练等,改善吞咽功能;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食物稠度(如使用增稠剂),指导进食体位和技巧,让吃饭不再提心吊胆。
针对言语障碍:若为脑卒中后“听不懂、说不出”的失语症,会开展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若为肌肉无力、肌肉麻痹导致的口齿不清(构音障碍),则通过针对性训练改善发音功能,让话语更容易被听懂;此外,还会提供家庭沟通技巧指导,帮助家人更好地与患者交流。
成国华提醒,别让“吞咽”和“言语”问题,偷走中老年人的幸福。早评估、早干预,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责编:庞琦
一审:庞琦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0731-84329944 /
84329525
0731-84326442
ts@vo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