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新闻网站主办

从“治病”到“疗心” 血透室里的温暖与守护

2025-10-28 17:20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华声在线10月28日讯(通讯员 吴婷 魏小妹 )在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静谧的一隅,血透室的仪器终日明亮如星,24小时不曾停歇。滴答声与血液泵的低鸣交织,仿佛时间的脉搏,应和着患者生命的节律。这里的白衣守护者们,不仅是技术的践行者,更是长夜中的点灯人——她们以专业为盾,以温柔为光,在无数个清晨与日暮之间,为每一位患者托起一片安稳而有尊严的天。

一位“老病友”的故事

老李是医院肾病内科/风湿免疫科/净化中心血透室的“常客”,透析已经第8个年头。刚来时,他总是裹紧外套坐在角落,穿刺时会不自觉攥紧拳头,连呼吸都透着紧张。

责任护士小王注意到后,每次上机前都会提前10分钟过来,手里要么攥着颗水果糖,要么带份刚打印的养生食谱。“李叔,昨天看您朋友圈发孙子放风筝了?小家伙跑起来真有劲儿!”聊着家常话,小王轻手轻脚地消毒、穿刺,等老李反应过来,针头已经稳稳扎好。渐渐地,老李的外套敞开了,透析时会主动拿出手机跟大家分享孙子的视频,甚至有次特意带了自己烙的葱花饼,非要塞给小王:“你上次说爱吃家常饼,尝尝我这手艺!”

精细化护理的点滴实践

技术是根基,温度是灵魂。冰冷的机器旁,藏着最暖的牵挂。

一人一策的透析方案

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科室医护团队会像“定制衣服”般调整透析处方。有位张阿姨透析后总觉得乏力,护士们连续一周记录她的饮食、睡眠,发现她睡前爱喝半杯牛奶,导致夜间体重增长超标。团队及时调整了她的透析时间,还帮她制定了“睡前2小时不进食”的小计划,没过多久,张阿姨透析后就能自己回家了。

血管通路的“守护人”

护理团队为每位患者安排固定的责任护士,专门盯着他们的血管通路。一次早班,护士小李给患者老陈做评估,指尖刚碰到他的内瘘手臂,就察觉皮肤比平时热一点。她立刻拿来手电筒仔细看,发现内瘘口旁有个米粒大的小红点。“陈叔,您这得赶紧处理!”小李一边联系医生,一边用温毛巾帮老陈湿敷,后续配合用药,三天就控制住了炎症。老陈后来总说:“你们这眼睛比显微镜还尖,有你们在,我放心!”

在透析中传递温暖

“透析时间漫长,我们总想让这段时光轻松些。”护士站的柜子里,常年备着糖,患者透析后如果有点低血糖,就能立刻补充能量。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病床上,暖洋洋的。有位年轻患者小林,刚确诊时总躲着人哭,护士们发现她喜欢画画,特意找来素描本和彩笔。现在小林每次透析都会带着本子,画完还会把画着小太阳的纸递给旁边的病友:“看,咱们就像这太阳,总会有光的!”

健康路上,患者从来不是孤单的

面对治疗,患者的内心总难免忐忑。为了驱散这份不安,肾病内科/风湿免疫科/血液净化中心的护理团队用心打造了多项贴心服务,让冰冷的仪器充盈着有温度的服务。

一是从“治病”到“疗心”,加强个性化关怀:针对患者紧张情绪,护理人员提前10分钟与患者沟通,通过赠送水果糖、提供养生食谱、聊家常等方式缓解焦虑,如护士小王主动关注“老病友”老李的生活点滴,以轻松交流分散其对穿刺的注意力。

二是信任源于细节,专业操作优化:在护理操作中注重细节,以轻柔、精准的手法完成消毒、穿刺等流程,减少患者痛苦,提升治疗舒适度,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信任。

三是构建“非正式”支持系统,营造互助氛围:通过护理人员的引导和带动,安排相邻床位透析治疗,促进患者间的交流与互助,形成患者互相提醒监测血压、分享健康饮食经验的良好氛围,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集体温暖。

通过这些举措,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5%,满意度从90%提升到95%,血管通路的平均使用寿命延长了3个月以上。更珍贵的是,曾经沉默的病房热闹起来了,患者们会互相提醒“今天该测血压了”,会分享“哪款杂粮粥煮着香、升糖慢”,连家属来接人时,都会笑着跟护士说:“我家老张现在比去公园还积极!”

目前,科室计划引入智慧监测系统,让数据更精准、响应更及时。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医护人员都不会忘记——护理,不只是精准的操作、严谨的记录,更是递一颗糖的温柔、聊一句家常的耐心,是用心守护每一位患者,让患者在与疾病对抗的路上,从不孤单。

责编:庞琦

一审:庞琦

二审:卢小伟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扫码分享到微信

医院导览: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 湖南省儿童医院
  •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