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6日讯 (通讯员 黄红斌)在重症监护室(ICU)里,时间似乎被拉长,每一秒都被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呼吸机的规律节奏和医护匆忙的脚步切割成碎片。
这里,生命以数据的形式被监测,血氧、心率、血压……然而,在株洲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里,医护人员用一项坚持了7年的“早期活动”康复计划,为重症患者带来了别样的温暖。
近日,科室主任曾维忠提出新倡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患者到走廊晒晒太阳!”这一举措,让ICU病房透进了生命的“一米阳光”。
打破传统:从“绝对卧床”到“早期下床”
2018年起,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早期活动”康复计划,并在护理部负责人贺晓元及科护士长龙利娟的持续推动下,这项实践一直延续至今,颠覆了“重症患者必须绝对卧床”的传统观念。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室团队经常在工作之余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从床上坐起、床旁座椅、辅助站立、短距离行走……每一个动作都凝聚着医护团队的精心评估和守护。
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甚至引发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医学研究早已证明,早期活动能减少ICU获得性肌无力,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谵妄发生率。
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是患者眼中的光,当久违的阳光洒在苍白的脸上,他们的眼神会忽然生动起来。
阳光疗法:让生命“走出”病房
在早期活动的基础上,近期,团队进一步推出“阳光处方”,利用每天上午10点到11点的阳光最佳时段,由医护人员评估患者情况,将病情稳定的患者用轮椅推到走廊的“阳光角”,让他们感受自然光的温暖。
“ICU没有窗户,患者分不清昼夜,容易产生时间错觉。一缕阳光、一阵微风,可能就是唤醒他们求生欲的‘钥匙’。”护士长文慧说。这项举措实施后,多位患者家属反馈,亲人“脸色红润了,眼神也亮了”。
29床马爷爷是一位精神障碍、阿尔茨默病患者,在ICU住了2月有余,每天只能盯着天花板。当护士第一次推着他走出病房穿过走廊时,那一双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睛,渐渐有了一丝光彩。他颤抖着伸出手指向走廊外,轻声说:"今天天气真好。"那一刻,他不再只是一个"29床重症患者",而是一个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的"人"。
3床是一位年仅22岁重症胰腺炎患者,刚入院时心率快、ARDS、肺部感染,经历一个星期的生死搏斗,他终于撤除了呼吸机和CRRT的束缚。当医生、护士小心翼翼扶他坐上轮椅,推他走向走廊时,阳光照在他的脸上,他的眼角滑下了一滴泪水。
这些时刻,不是监护仪上的数字能反映的,而是真正让生命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人文关怀:ICU里的“治愈之光”
在医院重症医学科里,治疗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和数据,更是对患者身心的全面照护。从早期活动到“阳光疗法”,从心理疏导到家属参与式护理,团队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我们不仅要救命,更要让患者有尊严、有希望地活下去。”曾维忠主任表示,未来,科室计划进一步优化早期活动方案,并探索更多人性化举措,让更多重症患者感受到“生命的光芒”。
(一审:夏博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