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7日讯 (通讯员 黄红斌)2024年的冬天,虽然很温暖,但在58岁刘阿姨的内心里,却感到刺骨的寒冷。
她蜷缩在田心小镇自家的老屋里,用颤抖的手反复摩挲着一张诊断书——“颊癌”。确诊后,刘阿姨的世界彻底崩塌。
右颊持续渗血的溃疡、难以吞咽的剧痛,在印证着她记忆中的恐怖画面;菜市场听来的"化疗死得更快"的流言,像毒藤般缠绕着她的理智。她固执地认为:"别让我死前还遭罪,开点止痛药就行。"这个决定背后,是千万癌症患者共同的心理困局:对现代医学进展的无知,对治疗副作用的恐惧,以及将姑息治疗等同于放弃治疗的认知误区。
2024年末,正值株洲市中心医院田心肿瘤科开科之时,刘阿姨带着肿胀如核桃的右脸踏入诊室,她不知道,一场改变命运的医学对话即将开始。
破冰之旅:专业与温度的共振
"刘阿姨,芸芸众生,癌症选择了你,我知道你的心里无法接受,我们没有拒绝的能力,但我们有积极治疗的权利,你现在还没有发现远处转移,肿瘤局限,我们还是有治愈的希望……"医院田心院区肿瘤三科主任刘敏用通俗易懂的图示讲解颊黏膜癌的疾病特点、治疗方案、医保报销适应症和疾病的预后。
刘阿姨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止痛治疗不是简单的镇痛药,而是需要像精密钟表般调控的系统工程。
生命重建:多维治疗体系的力量
在刘阿姨忐忑不安地决定尝试抗肿瘤治疗后,刘敏主任带领的田心院区肿瘤三科开始为刘阿姨定制的方案,可谓是医学与人文的结合:
1. 精准镇痛:住院72小时内将疼痛评分从10分降至1分。
2. 心理干预:李艳护士长、罗丽主治医师以及田心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予以阿姨积极引导,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打破"癌症=死亡"的思维定式。
3. 营养支持:鼓励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4. 抗肿瘤治疗:采用的是医保目录的化疗药物,并予以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
在两个周期化疗后,刘阿姨惊喜地发现右侧面部肿物缩小了1/2,病灶不再出血,疼痛明显减轻,阿姨感受到了化疗的疗效,开始建立起了抗肿瘤治疗的信心。
抗癌新认知:来自医学前沿的启示
刘阿姨的抗癌历程,颠覆了很多人对癌症治疗的认知:
1. 癌症≠绝症:随着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的突破,60%的癌症可实现带瘤长期生存;
2. 止痛≠姑息:现代镇痛技术可使90%患者实现无痛生活;
3. 治疗≠受罪:微创技术、支持治疗的进步,让抗癌过程更人性化。
结语:在田心健康小镇书写生命传奇
市中心医院田心院区肿瘤科,于2024年12月9日正式成立,正用专业与温度重塑着癌症治疗的定义。我们深谙:对抗恶性肿瘤,既需要毫米级的放疗定位精度,也需要厘米级的医患心灵距离。既要追求微克级的药物精准度,更要保持24小时的情感响应度。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谭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