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跟着测评买也踩坑。”这是一位宝妈的消费体验。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然而,市场上检测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以商养测”成风,少数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7月11日《工人日报》)
从理论上来说,第三方测评有现实价值,既是对质检体系的补充,也是对商家的鞭策,同时对消费者也有参考引导作用。一个健康的消费社会,离不开第三方测评。然而,不是所有第三方测评都是正规机构规范操作,还有不少博主、网店、平台也提供第三方消费品测评,制造了不少测评乱象,被舆论多次诟病。
显而易见,测评是一种需要专业能力的技术活,要有相关标准和科学方法来支撑。但从现实情况看,部分第三方测评有没有专业检测能力,其检测方法和参考标准是否科学,消费者一概无从得知。而且,测评行业还存在“以商养测”“测商勾结”等乱象,对消费者和市场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产生了负效应。
上述这位宝妈的消费体验就能说明问题。她翻阅多篇测评笔记后轻信某博主的“强烈种草款”,结果买到的是劣质产品。令人遗憾的是,第三方测评乱象已被多次曝光,但至今未见有效治理,这些乱象仍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持续有消费者被误导受伤害。
针对第三方测评乱象,此前舆论场有不少建设性治理意见,比如统一检测标准、规范检测方法等。笔者以为,只有各方携手共治,才有望消除种种乱象。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不管是正规检测机构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从各自角度对第三方测评乱象说“不”,既可以采取法律行动,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既要用选择权去淘汰那些不规范的第三方测评,也要针对误导自己的第三方测评者采取维权行动。若消费者只选择具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的第三方测评,就会对没有资质的第三方测评形成挤压效应,迫使其规范化或退出市场。对误导消费者的第三方测评,若消费者硬起来,依法起诉让其付出代价,也能有力打击其嚣张气焰。
在市场中,部分第三方测评与某些商家暗地里合作,通过测评、找茬对合作商家的竞争对手进行打压。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当竞争。如果被打压一方的产品质量没问题,而是被不科学的第三方测评“泼脏水”,受害者应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这也能倒逼“以商养测”“测商勾结”等第三方测评行为改邪归正。
第三方测评乱象丛生还缘于正规检验检测机构没有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作用。如果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能更多更主动地介入消费品测评,尤其是向公众提供公益化的测评服务,就能将那些无资质、无专业检测能力的第三方测评者逐渐驱逐出消费市场。
从监管角度来说,既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标准,也要对违法违规的第三方测评行为进行查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消费测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这点很重要,希望早日出台并实施,并对第三方测评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
另外,若官方抽检范围、频次能大幅提升,相信第三方测评乱象也会难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