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溢液又称耳漏,系指外耳道积聚或从外耳道流出的液体,是耳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偶尔可由邻近组织的病变所致。
正常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有皮脂腺,几乎所有的腺体都有导管开口于毛囊腔内。这种分泌物极少,一般构不成溢液。另外一种腺体即耵聍腺,经常分泌呼耵聍,有防止异物深人耳道的作用,一般也不构成耳溢液。但有的人耵聍分泌较多,似凡士林堆积在外耳道口且带有特殊的异味,误认为脓液。通常称为“油耳”,属正常现象。当外耳道发生炎症、变态反应或肿瘤时,则可出现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正常鼓室及乳突气房系统内衬以立方上皮黏膜,除下鼓室及咽鼓管开口附近有腺体及杯状细胞外,其余部分无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仅分泌少量黏液及水分。当中耳发炎时,鼓室甚至整个乳突气房系统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和腺体化生,并出现大量杯状细胞,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耳溢液。
一、外耳道炎
(一)湿疹性。
(二)霉菌性。
(三)细菌性
1.外耳道疖。
2.弥漫性外耳道炎。
3.坏死性外耳道炎。
二、外耳道乳头状瘤。
三、中耳炎
(一)大癌性鼓膜炎。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四)结核性中耳炎。
四、耳部恶性肿瘤
(一)外耳癌。
(二)中耳癌。
五、脑脊液耳漏
(一)外伤性。
(二)自发性。
六、耳周感染。
一、外耳疾病
(一)外耳道疖 外耳道局限性红肿,有剧痛和明显的耳屏压痛耳轮牵拉痛,脓肿破溃后,流出纯脓性分泌物量不多无数液。
(二)外耳湿疹 耳廓耳道耳后沟弥漫性或局限性皮肤表层糜烂渗液,渗液为淡黄色浆液性渗出物,量多少不一,水分蒸发后形成黄褐色痂皮。
(三)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皮肤表层糜烂,急性感染的早期为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逐渐变为浓稠的脓性分泌物,鼓膜完整。
(四)外耳道霉菌病 潮湿环境易发病,在外耳道深处,甚至鼓膜表面覆盖有黄褐色膜状物,干燥状态可呈粉末状,潮湿后有如湿润的吸墨纸样膜,有奇痒,移去膜状物,试净,见表皮糜烂充血有浆液渗出。
(五)坏死性外耳道炎 常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绿脓杆菌感染,由外耳扩及中耳和乳突,发生严重组织破坏甚至死骨形成,疼痛严重,分泌物恶臭,脓稀薄,呈铜绿色。
二、中耳疾病
(一)大疱性鼓膜炎
为病毒感染,在鼓膜表面接近鼓膜处的外耳道皮肤有一个或数个紫红色大疱,破溃后流出血浆性渗出物。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有耳痛头痛发热等症状,穿孔后开始流血性脓液,后为黏液脓性分泌物,量较多,呈波动性溢出,接近痊愈时则呈部液性,量减少,若鼓膜穿孔后,经2-3周的治疗,脓液突然增多,或大量脓液骤然减少或停止,并伴有耳痛,头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应考虑有急性乳突炎的可能。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单纯型 鼓膜有中央性穿孔,分泌物呈鼓液性或鼓液脓性,一般无臭味,若有,经反复清拭后则消失,流脓多为间歇性,量多少不等。
2.骨疡型 指中耳骨质和听骨有骨疡坏死并有肉芽或息肉,分泌物呈脓性,影液少,有臭味,乳突X线平片有骨质破坏。
3.胆脂瘤型 鼓膜有松弛部或后上边缘性穿孔,穿孔内有干酪状分泌物,量少有奇臭,乳突X线平片(许美氏位)有助诊断。
(四)中耳癌
外耳道内有血性分泌物,检查可见耳道深部有肉芽组织,触之易出血。
三、脑脊液耳漏
1.颞骨岩部纵行骨折时,可发生外伤性脑脊液耳漏;
2.乳突手术器械使用不当或标志不清,误伤脑膜而致脑脊液耳漏;
3.自发性脑脊液耳漏:先天性内耳中耳发育异常时,脑脊液可从蛛网膜下腔经解剖异常的内耳道与外淋巴腔相通,一旦脑脊液压力增高即可形成脑脊液鼻漏(鼓膜未穿孔时)或耳漏(鼓膜有穿孔时),乳突X线平片有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