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伴有异常的睡眠倾向,包括白天过度嗜睡
夜间睡眠不安和病理性REM睡眠。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发病率相似
部分病人可有脑炎或颅脑外伤史。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
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发作性睡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起病年龄一般在儿童期至成年人早期但在青少年期以前一般不被觉查
以10~20岁为最多
男女发病率相同
少数患者有脑炎或颅脑损伤史
但与本病关系未得到证实
第一次出现症状多在青春期白天发作性嗜睡
猝倒和睡眠瘫痪
以及入睡前幻觉是该病的四个主要症状
1.发作性嗜睡 患者醒时一般处于经常而波动的警醒水平低落状态之下午后更为明显
嗜睡程度增加时
即发生短促睡眠
大多数患者在发作前先感到睡意加重
仅少数患者自相对的清醒状态突然陷入睡眠
单调的环境
如在阅读和听课时
容易诱发
典型病例可发生于各种活动中
例如进食
发言
操作机器
驾驶车辆等
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至数小时
多数持续数十分钟
睡眠程度大多不深
容易唤醒
醒后一般感到暂时清醒
一天可发作数次
2.猝倒症 猝倒(cataplexy)是一种短暂的完全可逆的运动抑制的发作
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随意肌肌力丧失或降低
可出现于50%~70%的患者
常由于大笑
发怒
情绪激动
紧张
疲劳或饱食而诱发
典型发作为颌部松弛头向前垂落
双臂倒向一侧和双膝张开
肌力完全丧失可导致创伤甚至骨折
但发作程度并非都是如此严重
也可仅仅表现为一种短暂的
局部或者全身的一种无力感
患者可主诉视物模糊(睑肌受累)
语言中断(杓肌受累)
呼吸不规则(腹肌或膈肌受累)
膝部轻微弯曲或持物突然坠落(上下肢肌肉受累)
可伴有不自主运动
如头及眼睑震颤
面部痉挛
也可伴随出现心悸
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
这些不典型的发作常常被医生忽视
应特别注意
症状常在情感恢复正常或身体被触及后消失猝倒发作时伴有腱反射的抑制
但始终保持神志清醒
发作频率可隔数天或数月发作1次
也有每天发作4~5次者
一次发作可持续数秒至30min(Zancone
1973)
猝倒与其他症状的关系50%同时期出现
25%在嗜睡发作出现后1~5年
15%发生于嗜睡发作出现10年之后
猝倒先于发作性睡眠之前出现的情况极为罕见
3.睡瘫症 约见于20%~3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亦可能单独出现
在睡醒后或入睡时(无论为午睡或夜间睡眠)偶然发生四肢弛缓性瘫痪
患者意识清楚
但不能出声或动作
往往伴有焦虑和幻觉
多在数秒钟至数分钟缓解
偶然长达数小时
他人碰及患者身体或对其讲话时常可中止发作
但缓解后如不行动可能复发
4.入睡时幻觉 可出现于30%左右的患者常与睡瘫症同时出现
主要在倦睡期发生幻觉
以视
听幻觉为主
亦可能为触
痛觉等体觉性幻觉
内容大多鲜明
多为患者日常经历
一般认为如果有典型的嗜睡发作病史和猝倒症状就可以诊断
也有人认为仅凭典型嗜睡发病史即可诊断
随着睡眠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认识到:多种疾病可以引起白天嗜睡发作
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
周期性腿动综合征(periodi 1imb movement syndrome
PLMS)等
应予以区别
发作性睡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综合征,其特点是伴有异常的睡眠倾向,包括白天过度嗜睡
夜间睡眠不安和病理性REM睡眠。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发病率相似
部分病人可有脑炎或颅脑外伤史。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
多数病人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
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发作性睡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癫痫失神发作
多见于儿童或少年
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
常突然意识丧失
瞪目直视
呆立不动
并不跌倒;或突然终止正在进行的动作
如持物落地
不能继续原有动作
历时数秒
脑电图可有3Hz的棘-慢综合波
二昏倒
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短暂的一过性意识丧失
多有头昏
无力
恶心
眼前发黑等短暂先兆
继之意识丧失而昏倒
常伴有植物神经症状
如面色苍白
出冷汗
脉快微弱
血压降低
多持续几分钟
三Kleine-Levin综合征
又称周期性嗜睡与病理性饥饿综合症
通常见于男性少年
呈周期性发作(间隔数周或数月)
每次持续3~10天
表现为嗜睡
贪食和行为异常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为间脑特别是丘脑下部功能异常或局灶性脑炎所致
发作性睡病应该如何预防?
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减少发作是十分必要的
病人应有意识地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多参加文体活动
干些有兴趣的工作
尽量避免从事单调的活动
白天可适当饮点茶或咖啡
以增加大脑兴奋性
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避免忧郁
悲伤
但也不宜过于兴奋
因为兴奋失度可诱发猝倒发作
最好不要独自远行
不要从事高空
水下作业
更不能从事驾驶车辆
管理各种信号及其他责任重大的工作
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发作性睡病应该如何预防?
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
减少发作是十分必要的
病人应有意识地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
多参加文体活动
干些有兴趣的工作
尽量避免从事单调的活动
白天可适当饮点茶或咖啡
以增加大脑兴奋性
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避免忧郁
悲伤
但也不宜过于兴奋
因为兴奋失度可诱发猝倒发作
最好不要独自远行
不要从事高空
水下作业
更不能从事驾驶车辆
管理各种信号及其他责任重大的工作
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发作性睡病应该如何治疗?
(一)治疗
因为病因不清所以治疗以对症为主应向患者充分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认识此病只是一个良性过程不会发展得更为严重药物治疗主要有两大类:
1.治疗白天嗜睡的苯丙胺类兴奋剂 通过突触前机制增加单胺能的传递而抑制REM睡眠
常用的药物有:利他灵10~20mg2~4次/d口服国外最大剂量为80~120mg/d对日间过度睡眠效果最好尤其用于病初之治疗;苯丙胺(安非他明)可加服匹莫林(异匹莫林)37.5mg2~3次/d口服以延长清醒期增强安非他明的疗效;右苯丙胺(右旋苯丙胺)50~60mg/d;去氧麻黄碱(甲基苯丙胺)20~25mg/d;哌甲酯(哌醋甲酯)10~20mg2~3次/d;匹莫林10~30mg2次/d
治疗本病的“金标准”药物为右旋安非他明去氧麻黄碱( 甲基安非他明)作用最强对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应采取两种办法:①测定苯丙胺( 安非他明) 血浆浓度②睡眠潜伏期测定以明确是否确实无效
2.治疗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和SSRIs药物 可能通过阻滞去甲肾上腺素重吸收达到治疗作用如普罗替林2.5~20mg/d;氯丙咪嗪25~200mg/d
其他的治疗措施给予睡眠卫生指导调节生活节奏按时午睡药物假期一定的心理刺激等
(二)预后
此病只是一个良性过程不会发展得更为严重不要产生过度的思想负担和恐惧心理但发作性睡病可以影响患者的智力有人认为发病年龄愈小对智力的影响愈大因此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
发作性睡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除了睡眠发作有的患者诉说乏力困倦
整天处于低警觉状态
记忆力差
工作效率低下
影响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
使生活质量下降
长期缺睡可以引致烦躁
抑郁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消化功能障碍等以及免疫功能降低
还可并发高血压
心率失常
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
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