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压正常值因年龄不同而异年龄愈小血压愈低。目前认为血压高于相同年龄段收缩压(高压)或舒张压(低压)20毫米汞柱,或学龄前儿童>110/70毫米汞柱学龄儿童>120/80毫米汞柱要考虑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在小儿少见,约占20%~30%,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继发性高血压较多约占65%~80%。在小儿继发性高血压中,肾脏疾病占79%其次为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中毒等。
高血压继发于其他病因者属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者归为原发性高血压(表26-30)
近年来发现原发性高血压并不少见
多为轻型高血压
而严重高血压在儿童期绝大多数是继发性
应积极寻找病因
争取去除病因
以球根治
表26-30 小儿高血压病因及诊断方法
病因 | 病史和症状以外的诊断方法 |
1.原发性高血压 | 阳性家族史![]() ![]() ![]() |
2.继发性高血压 | |
(1)肾实质性病变: | |
①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结缔组织病的肾脏病变) | 尿常规![]() ![]() ![]() ![]() ![]() ![]() ![]() ![]() |
②肾盂肾炎 | 尿常规![]() ![]() |
③多囊肾![]() |
肾功能试验![]() |
④肾胚胎瘤 | 腹部肿物![]() ![]() |
⑤溶血尿毒综合症 | 血常规![]() ![]() ![]() ![]() ![]() ![]() |
(2)肾血管性病变: | |
①肾动脉狭窄![]() |
腹部或腰部血管杂音![]() ![]() ![]() |
②肾静脉栓塞 | 造影![]() |
(3)心血管系统疾患: | |
①主动脉缩窄 | 上肢血压高![]() ![]() ![]() ![]() |
②大动脉炎 | 在血管部位要音![]() ![]() ![]() |
(4)内分泌疾患: | |
①继发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ACTH长期药疗 | 病史![]() ![]() |
②皮质醇增多症 | 尿17-痉类固醇测定![]() ![]() ![]() |
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 血电解质测定![]() ![]() ![]() |
④嗜铬细胞瘤 | 静脉肾盂造影![]() ![]() ![]() |
⑤神经母细胞瘤 | 腹部或胸部肿物![]() ![]() ![]() ![]() |
(5)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 |
①颅内肿瘤![]() ![]() |
脑脊液检查![]() ![]() |
②脑炎 | 神经系统检查![]() |
(6)中毒: | |
①铅中毒 | 红细胞点彩![]() ![]() |
②汞中毒 | 尿汞测定 |
继发性高血压中肾脏实质病变最常见约占80%左右
其中尤以各种类型的急
慢性肾小球肾炎(包括各种结缔组织病所引起的肾脏病变)为多见
其次为慢性肾盂肾炎及其他先天性泌尿疲乏疾患
肾脏血管性疾患约占继发性高血压的12%左右
其中以肾动脉狭窄最常见
新生儿高血压中93%为肾血管性疾患
与近年来较多地采用保留脐动脉导管引起脐动脉血栓有关
也有报道因天热腹泻
丧失水分过多
血液浓缩而致脐静脉血栓引起婴幼儿高血压
内分泌疾患引起高血压者多为肾上腺疾病
如皮质醇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等
神经母细胞瘤由于瘤细胞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
是2岁以下婴幼儿高血压常见的病因
心血管系统疾患中主动脉缩窄是儿童时期高血压常见原因
虽然国内发病数较国外为低
但必须警惕除外
大动脉炎则是国内儿童期严重高血压常见的病因之一
此外
尚有神经系统疾患所致及重金属铅及汞中毒所致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证实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密切相关
父母一方患原发性高血压其子女就有较大机率发生高血压
而且高血压家族儿童无论有无高血压在钠负荷试验中均较无高血压家族史儿童血压增高反应明显
提示摄入食盐过多有利于高血压的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而且高血压家族儿童无论有无高血压在钠负荷试验中均较无高血压家族史儿童血压增高反应明显
提示摄入食盐过多有利于高血压的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性高血压患者体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而且与遗传密切相关
是否具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待证实
体重是影响儿童血压的一项重要因素
高血压患儿肥胖
降低体重常可使血压下降
其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过高
精神紧张
睡眠过少
由于产生过多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
但直接引起高血压尚缺乏肯定证据
动脉压的高低取决于搏出量及总的外周血管阻力任何因素引起心搏出量增加
如水钠潴留后血容量增加
心肌收缩力加强等
或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如神经或内分泌因素引起周围动脉收缩等
均能使血压升高
前者使收缩压升高
后者舒张压增高显著
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还有一些单位因素
包括因素通过上述直接决定因素来改变血压
其中最主要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脏疾患尤其肾血管性疾患使肾脏血流灌注压降低时
或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时
或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时均刺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大量肾素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
能催化自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一种α2球蛋白)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并无活性
当流经各种血管尤其是肺循环时转移酶作用被转化为有活性的肺循环时经转酶作用被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
后者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
导致高血压
同时间接地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
使肾小管潴钠
扩张血容量提高血压
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及多数肾实质性疾患高血压多与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有关
血中肾素测定多在正常范围
当晚期紧小球硬化也可出现血管收缩性高肾素性高血压
肾上腺疾患通过其分泌的激素引起高血压如: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其产生高血压的机理已如上述;②皮质醇增多症
大量糖皮质激素引起水钠潴留并刺激血管紧张素的产生而致高血压;③嗜铬细胞瘤
由瘤细胞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通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提高心排出量
而使收缩压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除上述作和外
更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
使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
主动脉缩窄由于机械性梗阻引起上肢高血压但少数晚期病例手术缓解缩窄后血管并不下降
可能与肾素或周围血管阻力增加有关
大动脉炎因引起肾动脉狭窄或肾动脉前降主动脉严重狭窄影响肾血流灌注产生高肾素性高血压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多发性神经根炎小儿麻痹
颅内出血
肿瘤
脑炎等偶可致严重高血压
其发病机制被认为由于疾病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以致交感神经兴奋所致
颅压增高可能是诱发因素
关于小儿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目前倾向于应用百分位法
收缩压和(或)舒张压超过其所在年龄
性别的第95百分位者为高血压
在第90-95百分位之间者为正常血压偏高
为了避免精神紧张对小儿血压的影响
必须于数周内反复多次测量血压
至少3次以上超过上述血压数值者才可诊断
根据小儿高血压的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包括肾实质性疾病(急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肾发育不全等)
肾血管性疾病
心血管系统疾病(主动脉缩窄
大动脉炎等)
内分泌疾病(皮质醇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嗜铬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铅
汞中毒等
高血压患儿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伴有肥胖
患儿多于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
当血压明显持续增高时可出现头晕
头痛
恶心
呕吐及视力模糊等表现
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继发的脑
眼底
肾及血管的改变
对于小儿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应慎重需根据患儿年龄
体重
血压及家族史
在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基础上
进行综合诊断
对于轻度高血压应仔细询问病史及家族史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尿常规检查
如患儿肥胖
伴高血压家族史
经体检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
则以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大
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儿的80%
肾实质性疾病所致的高血压占所有继发性高血压的80%
对于肾实质性疾病患儿
除常规检查尿外
应作肾功能测定及中段尿培养
静脉肾盂造影的阳性率较高
是诊断肾性高血压有价值的筛选试验
通过此项检查
可发现有无先天性肾脏畸形
肾肿瘤及肾盂积水等疾患
同时
还可比较两侧肾的大小
结合显影排出时间
帮助判断存在肾动脉狭窄的可能性
肾图是静脉肾盂造影的补充检查
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最有价值的手段
静脉肾素活性增高
常提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在高血压的诊断过程中
要十分注意仔细的四肢脉搏触诊及四肢血压测量
并进行对比
主动脉缩窄的患儿
其上肢血压较下肢血压高
下肢脉搏较上肢微弱
患大动脉炎的患儿
于其大血管部位可闻及血管杂音
患嗜铬细胞瘤或神经母细胞瘤的病人尿香草苦杏仁酸(VMA)可明显增高
尿多巴胺测定可帮助鉴别嗜铬细胞瘤或神经母细胞瘤
前者尿多巴胺不增加
而后者增加
患皮质醇增多症的患儿
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水平增高
并且其血浆及尿皮质醇水平增高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儿其血浆肾素活性减低
而血浆及尿醛固酮水平增高
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及CT对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具有诊断价值
我国各在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健康儿童血压抽样调查报告由于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存在的差异
高血压发病率自0.5%~9.36%不等
最近北京地区于1988年对5916个学龄儿童调查按照上述高血压标准
发病率高达9.36%
值得重视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
定期测量血压
广泛宣传良好生活习惯
饮食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
避免超重
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
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
多食蔬菜
鼓励低盐饮食
坚持体育锻炼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
如学习负担过重
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
减轻环境中的噪音
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避免吸烟饮酒等
我国各在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健康儿童血压抽样调查报告由于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存在的差异
高血压发病率自0.5%~9.36%不等
最近北京地区于1988年对5916个学龄儿童调查按照上述高血压标准
发病率高达9.36%
值得重视
对血压正常偏高儿童有阳性家族史者及肥胖儿应作为重点预防对象
定期测量血压
广泛宣传良好生活习惯
饮食保证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
避免超重
并应从婴幼儿时期开始
避免喂哺过量牛奶或总热卡过多
日常饮食避免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少食精米精面
多食蔬菜
鼓励低盐饮食
坚持体育锻炼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刺激
如学习负担过重
富于恐怖或惊骇性内容的电视及电影等
减轻环境中的噪音
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避免吸烟饮酒等